沈葆楨居住在宮巷26號。他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這里說說“牡丹社事件”與沈葆楨巡臺保衛國土的故事。
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大增,然而形勢復雜,各種矛盾激化,政府尋求對外擴張,以擺脫危機。
日本優先發展軍火工業,1870年,兵部大輔前原提出用二十年時間,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1872年,日本政府設立海軍省,在國內大肆宣傳軍國主義,鼓吹“征韓論”、“征臺論”。
1871年11月,琉球國一艘船遇颶風,漂至臺灣南部高山族聚居的牡丹社,引起誤會,54名船民遇害。琉球自明朝洪武皇帝起,就與中國建立“宗藩關系”,歷代琉球國王均由中國皇帝冊封。到1872年,日本則自行“冊封”琉球王,將琉球作為自己的屬國。因而經過一段準備,到了1874年,就借口“牡丹社事件”,并詭稱高山族同胞居住的地方不屬中國領土,發動了侵略臺灣的戰爭。日本在長崎設立侵臺軍事基地,以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臺灣事務都督,任侵臺總指揮。
1874年5月,西鄉從道率3600名海陸軍、5艘軍艦、13艘運輸船向臺灣進犯。從臺灣的瑯嶠(今臺灣恒春半島)港登陸,并侵占附近龜山。西鄉從道先威脅、引誘牡丹社、高士佛社等山地民族同胞,逼迫他們投降,遭到拒絕。5月22日,日本侵略軍向四重溪上游的石門進攻。石門天險是通往牡丹社入口,日兵久攻不下,后用分兵迂回的辦法,使山胞腹背受敵,酋長阿祿父子壯烈牡牲。6月1日,日軍繼續分三路向牡丹社、高士佛社進犯。
清廷直至5月29日才確知日軍犯臺消息。當天,朝廷下旨:“沈葆楨著授為欽差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
沈葆楨肩負神圣職責,審時度勢,他上奏朝廷,提出四條斗爭方略:
一為“聯外交”,通過外交努力,孤立日本;
二為“儲利器”,即積極儲備戰艦、軍火等軍需物資;
三為“儲人才”,即請調了解臺情、軍情的得力人才,協助謀劃;
四為“通消息”,即設法加強通訊設施,主張鋪設福州至廈門陸路電線,廈門至臺灣水路電線,以通電報。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31泉州市委文明辦領導到泉港區慰問困難美德少年
- 2016-05-31湖里街道“五到位”加強塘邊市容綜合整治 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 2016-05-31鼓樓區召開5月份文明城市建設測評工作部署會
- 2016-05-31永安市文明創建新亮點 “步出健康群”徒友數百人
- 2016-05-31文明創建暗訪團分赴廈6區捕捉不文明鏡頭:綠地被占用 店招有點亂
- 2016-05-31讓文明播灑在園區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