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路通橋”與“路通街”。位于今國貨路南公園南側。是新港河支流經河口尾,進入達道河的起點。為便利兩岸行人過往,附近13鄉民眾集資建此橋。橋名“路通”。含“兩岸互通”和“吉祥”的寓意。該橋歷史久遠,清道光九年(1829年)《路通橋碑》載:“傳為唐貞觀年間程公所建”。于是后人牽強附會為唐代開國功臣之一程咬金所建。據橋梁專家考證,乃為宋代建造的二墩三孔的石橋。路通橋的建筑獨具特色:長僅30.7米、寬3.6米,兩端臺階踏步各13級,但中間部分高 高拱起,站在橋的兩端均看不到橋頭和橋尾。民間傳說建橋歷經數年,用去了國庫不少金銀,引起唐太宗李世民的不滿。程咬金只好奏稱:“此橋特別,人立橋頭,不見橋尾。”深居簡出的唐太宗,誤以為此橋極長,建設需以時日和金銀,也就龍顏息怒,被程咬金蒙混過關了。因橋盛名,橋東向的一條街就稱為“路通街”。此外,橋正面隔街有一座奉祀關帝的廟宇也稱作“路通庵”。一副楹聯寫道:“文武圣神千百代咸沾帝澤;聰明正直十三鄉永庇慈云。”橋和庵合為“路通古跡”,為市級文保單位。
次說“金屏垱”與“銀湘浦”。今達道路之北。原有吉祥山的余脈保福山的延伸地和十數口大池塘,種荷、養魚,且有著名的奉祀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的“藥王廟”。此處分別名為“金垱洋”和“銀鑲浦”。金黃與銀白兩色相互輝映,景色十分迷人。民間傳說:明末清初,福清石竹山道人林汝光,云游至浙江寧波三清觀時,受到齋工余清發的熱情接待,心里甚是感激。作為回報,林便邀余來到福州。他倆自南門外走了數里后到了保福山。山邊的一大片土堆在陽光照射下,如同重重疊疊的燦燦黃金,耀眼奪目。林說“此地就是金堆洋”;同樣的見到土堆邊的十數口池塘,夏日荷蓮爭妍,銀珠滾動,魚翔淺底,戲游水中,波光粼粼,塘如白銀,渾然一色。令觀者有“荷香浦香,魚樂人樂,塘清心清”的快感。林說“這就是銀鑲浦。”此后,這兩處由傳說而來的地名,稱作“金屏垱”和“銀湘浦”。特別是后者被列為古代南臺十景之一,叫做“銀浦荷香”。梁章鉅的叔父梁上國有詩贊曰:“覽勝城南已遍過,還來銀浦玩新荷。停橈且待輕風送,菡萏香中緩緩歌”。今日地名猶在,但景物己非。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5-31泉州市委文明辦領導到泉港區慰問困難美德少年
- 2016-05-31湖里街道“五到位”加強塘邊市容綜合整治 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 2016-05-31鼓樓區召開5月份文明城市建設測評工作部署會
- 2016-05-31永安市文明創建新亮點 “步出健康群”徒友數百人
- 2016-05-31文明創建暗訪團分赴廈6區捕捉不文明鏡頭:綠地被占用 店招有點亂
- 2016-05-31讓文明播灑在園區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