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考季。高考,不僅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一次全面測試,也是對考生誠信的一次集中檢測。
為防止在高考過程中發生代考、替考、抄襲等作弊行為,各地紛紛出臺了“史上最嚴”的檢測手段和懲處措施,以彰顯高考的嚴肅性,促進高考的公平、公正。
無論是最嚴的檢測手段,還是最嚴的懲處措施,既是為了維護高考的公平、公正,也是意在警告參加高考的考生:誠信,比考試分數更重要,再次聚焦了大家對誠信重要性的重視。
誠信,是保證各種考試公平、公正的堅固基石,尤其對于一次能夠改變眾多莘莘學子命運的高考來說,任何一個考生的不誠信行為,都會損害其它考生十幾年的孜孜努力,成為別人拼搏過程中的陰影。
對誠信的要求,無論是在高考,還是中考,甚至是小學的一次普通知識測試,都要嚴格,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手段,都不為過,因為我們已經為不誠信的行為付出了太多的代價:天價魚、黑導游、借債不還、拖欠農民工工資等問題,都是誠信缺位的惡果。這種看似 “按次”、“按地”、“按人”發生的不誠信行為,影響卻是長久持續和廣泛的,要消除這種惡劣的影響是需要付出巨大代價的。
高考對誠信的檢測,告誡我們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誠信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對孩子的誠信教育,兩個方面的影響最大:一個是家庭的影響,這個方面很不樂觀,從少數家長對待高考的心態來看,就能說明這個問題,現在,有少數家長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孩子能考多少分,能考上什么樣的學校,至于孩子采取什么方式取得高分、考上什么學校已經不重要了,甚至有的家長還助紂為虐;二是學校的教育,這個方面也讓人擔憂,有少數但影響極惡劣的人身著老師崇高的外衣,卻做著有悖于師德的事情。可以說,正是這兩個方面長期不正確的潛移默化,催生了高考中“史上最嚴檢測和懲處”的出臺。
高考中存在不誠信的行為和問題,從小的方面說,影響的是同場競考的同學的“個體”前途和命運,而實則是在損害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儲備力量,無論是那種考試,目的性都很強——對知識的測試,對人才的選拔,如果我們不把好誠信關,讓那些遺忘了誠信的人乘虛而入,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誠信,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能力,把誠信作為高考的必測項目,不僅是對廣大考生的負責,也是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負責。(晏聲耀)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