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書院俗稱文昌閣,為閩侯著名的古書院之一。位于荊溪鎮港頭村鳳山鳳髻峰頭,坐北朝南,面向岊江,相傳始建于宋代,具體年代不詳。據清《鳳山書院碑記》載,書院圮于明代,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建六子祠,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建奎光閣。1958年,書院遭臺風再次倒塌。如今的鳳山書院,均為改革開放后在原址重建,四圍方整,畫棟飛檐,如振翅欲飛的鳳凰雄踞山巔。
書院外圍琉璃花格墻,占地面積1125平方米。分三進,首進為六子祠,供祀宋先儒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頤、程顥、朱熹六人。由鄉賢葉用惠率子、企業家葉延青捐資于1997年重建,寬15.8米,深9米,單層磚混合結構,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祠正中立著銘刻六子姓名的石碑,左右兩邊壁上各繪有三幅六儒的圖像。二進為朱文公祠,由旅居澳大利亞的華僑程輝華、葉芳伉儷捐資重建,供祀理學宗師朱熹。六子祠和朱文公祠柱聯遍布,文藻菁華,兩側的回廊墻壁上寫有詩詞名篇,蔚為大觀。
第二進與第三進之間是寬敞的庭院,清新明亮,右邊并排矗立兩株高大挺拔的歐洲杉,樹后是著名的《鳳山書院碑記》石碑。碑立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為青石所制,高2.15米,寬0.81米。碑額為弧形,篆字陰刻“鳳山書院碑記”。碑文直行楷書陰刻,記述了鳳山書院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落款為:“賜進士,中憲大夫,日講起居注官,內廷供奉詹事府少詹事,前翰林院侍讀學士,安徽、廣西、云南提督學政,歷掌十一次文衡,閩縣葉觀國撰。”
葉觀國 (1720-1792),字家光,號毅庵,晚年又號存吾,閩縣(今福州)人,是清代名宦和著名的書法家。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曾任典試湖北、湖南、四川、云南鄉試,督學湖南、廣西、安徽等職。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入都,充日講起居注官。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乞假回里,在福州烏石山購建“雙榕書屋”。著有《老學齋隨筆》、《綠筠書屋詩抄》、《閩中雜記》等。《鳳山書院碑記》是他為數不多的存世作品,此碑對研究鳳山書院和葉觀國的書法都有重要的考古價值。
過庭院就進入三進的奎光閣。奎光閣于1993年由海內外人士集資重建,寬約25米,深12米,高9米,面闊五間,二層鋼筋水泥混合結構,重檐歇山頂,琉璃瓦屋面。一層的正中,是孔子的塑像,背后墻上掛著的孔子畫像,兩邊有鄭乃珖等名家的題聯:“千秋筆墨驚天地,萬里云山入畫圖”,“鳳山秀麗招無數騷人墨客,書院堂皇有許多宿將名儒”。一層的右壁,中間書寫著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兩邊畫著儒中圣賢孟子、荀子的圖像。孟子圖像下節錄他的名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圖像下節錄荀子《大略篇》里尊師重教的名句:“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左壁的中間則書寫著王羲之的《蘭亭序》,兩邊畫有文天祥、林則徐的圖像。文天祥圖像下寫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詩句;林則徐圖像下寫著“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詩句。格調高雅,文風盎然。二樓供奉文昌帝君,有精美的神龕、神位等。
鳳山書院自古以來人文薈萃,英才輩出,成為荊溪一帶教育基地和文化活動中心。它踞山臨江,周遭風景如畫,詩人墨客多登臨游玩。宋理學家朱熹曾多次游經此地,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如今,由僑胞捐資建成登山石階路和行車路,鳳山書院成為旅游觀光的好去處。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6-17長汀縣委副書記王汝彬到文明辦調研創城工作
- 2016-06-17安溪縣整治清理城市涂鴉等不文明現象
- 2016-06-17好人365:扎根草根之“善” 滋養文明土壤
- 2016-06-17文明,是一種責任
- 2016-06-16武平縣召開2016年文明委成員單位(擴大)會議
- 2016-06-16福鼎市志愿者救助放生野生鳥類助推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