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昭先丞相祠坐落在連江縣境內海拔最高的缺鼻峰獅山腳下,門前溪水潺潺,稻菽飄香,山后奇峰挺秀,古木森森,祠門聯(lián)篆書“金獅障下尚書裔,錦鯉川前宰相祠”。祠坐南向北,依中軸線依次由屏風門廳,天井、廳堂、后天井、神殿、忠畝堂(左側另辟兩進庭院,后座兩層閣樓),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忠畝堂上塑鄭昭先及夫人神像,雖經(jīng)歷史風雨剝蝕,依舊栩栩如生,供族親瞻仰禮拜。中堂楹聯(lián):“師紫陽,友西山,重道崇儒,紹圣賢萬年之正學;宰中書,莞樞密,出將入相,統(tǒng)文武一代之全才”,上聯(lián)稱頌鄭昭先的詩文學術造詣,下聯(lián)囊括其位極人臣的宦海生涯。祠正廳楹聯(lián):“釋褐狀元聯(lián)兩世,中書宰相歷三朝”,南宋鄭鑒中釋褐狀元,鄭昭先居中書丞相高位,這是溪東村鄭氏族人的驕傲與榮光。1941年4月及1944年9月,日本侵略軍兩度攻陷連江縣城,連江縣政府被迫遷到鄭氏祠堂內辦公,連江初級中學(連一中前身)也搬進祠堂辦學達二年之久。
鄭昭先(1158-1225),字景紹,號日湖,宋孝宗淳熙十七年(1190年)中進士,歷官十八任,仕光宗、寧宗、理宗三朝,秩一品,享年69歲。死后皇帝(宋理宗)追贈太師,謚文靖,封魏國公、入祀福州鄉(xiāng)賢祠。
鄭昭先為官清政廉明,忠君愛國,深得朱熹贊賞。他任浦城縣尉時,“擊賊不受賞”,任浙江歸安縣令時,一方面獎勵農(nóng)耕,安定黎民,另一方面摒除當?shù)啬缗畫肼暋kx任時,百姓攀轅挽留,依依不舍。在諫官任上,敢逆“龍須”,大膽指斥宋寧宗言行不一,寧宗對他敬畏有加。嘉定十一年(1218年)他統(tǒng)兵荊門平寇,功在社稷,宋寧宗論功行賞,詔授“金紫光祿大夫兼攝中書右丞相”,他卻堅辭不受。他祖籍連江邵地,先祖因避禍遷洋嶼,但昭先終其一生始終認定自己是連江人。臨終前,遺命其子募資建造被洪水沖跨的橫跨敖江的潘渡鄉(xiāng)“安利橋”,以造福桑梓。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其子不辱父命,安利橋竣工,時任福建觀察使的陳宓勒碑嘉獎昭先父子惠民善舉。
鄭昭先才華橫溢,能文善詩,一代大儒真德秀評述鄭昭先詩的風格“純真率直”,一語中的。他8歲登泗州巖賦《獅子吟》五絕:“生出群毛長,英雄跨百尊,爪牙應大用,今且踞高崗。”才思敏捷已嶄露頭角。登鼓山七律二首乃晚年題詠,其詠“靈源洞”云:“鰲頂峰高障海流,天開勝概冠南洲。江波澄澈通霄漢,梵宇高寒逼斗牛。云氣吐吞疑似雨,樹蔭蒙密不知秋。此山佳處應須記,擬辦青鞋約再游。”起筆不凡,體現(xiàn)大家風范,頸聯(lián)放在唐律中也毫不遜色。最能體現(xiàn)鄭昭先詩歌思想與藝術風格的當數(shù)他去世前的力作五言古風《自題畝忠堂詩》,憂國憂民堪與杜甫的《北征》長詩媲美。
鄭昭先墓葬于蓼沿鄉(xiāng)溪東村鳳凰山麓,墓園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夏造,清咸豐三年(1853年)重修。2007年5月列為連江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正中墓碑篆刻勒“宋觀文少師知院鄭公東平郡夫人黃氏之墓”,左碑勒皇上追贈昭先上三代“曾祖諱履,贈太師秦國公,妣氏黃贈太夫人”,祖考贈太傅益國公,考贈太師袞國公及夫人的爵號,彰顯“皇恩浩蕩”。墓前并立有石馬,石羊、翁仲、旗桿碣,占地面積735平方米,在連江縣現(xiàn)有名人古墓中,堪稱保存較好、規(guī)模最宏偉。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6-17長汀縣委副書記王汝彬到文明辦調研創(chuàng)城工作
- 2016-06-17安溪縣整治清理城市涂鴉等不文明現(xiàn)象
- 2016-06-17好人365:扎根草根之“善” 滋養(yǎng)文明土壤
- 2016-06-17文明,是一種責任
- 2016-06-16武平縣召開2016年文明委成員單位(擴大)會議
- 2016-06-16福鼎市志愿者救助放生野生鳥類助推生態(tài)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