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泉寺,位于馬尾區(qū)亭江鎮(zhèn)的東街村,乃千年古剎,名盛一方。根據宋淳熙《三山志》和明弘治《八閩通志》記載,東街飛泉寺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年),歷史悠久,比鼓山涌泉寺還早了近百年。寺院古建筑為土木結構,四周圍有風火墻,莊嚴肅穆。寺天井左右有兩棵百年的參天荔樹,樹陰蔽日,清靜優(yōu)雅,乃十邑境內歷史最悠久的古剎之一。2005年被列為馬尾區(qū)第八批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飛泉寺前、后各有一口古井,是寺內的兩處古跡。據《三山志》載:“唐武德元年興建飛泉寺,在寺后增建圓形土井,水質甘洌,是釀酒泡茶之上品。”由于年久失修,土質風化,石質圓形井欄字跡模糊。2002年重建飛泉寺時將古井改建為六角形石井。
飛泉寺前的古井,還有著一段神奇的傳說。相傳,古時飛泉寺方丈往連江縣壺江村募緣時見村中有口水井,泉水清澈。方丈贊嘆好井,凝視著井欄。當地村民見方丈老站著看井欄,感到奇怪,便問他:“你是否中意這井欄?若你能拿得動,就送給你。”方丈答:“你是否說定了?”村民說:“說定了。”于是,方丈口念咒語,用禪杖把井欄勾上肩頭,帶回飛泉寺中,甚至連井水都帶回來了。如今,壺江那口井還是沒有井欄,井水也已干涸。飛泉寺前的古井卻全年水量充沛,即使是干旱,村民取水不斷,井水仍源源不斷。而且此井水是白泉水,燒水、煮飯、釀酒特別清甜,至今很多村民還到此取水飲用。
清末以后,飛泉寺曾被改做武館、私塾,解放后為了亭江華僑子女升學改辦成亭江華僑中學。1999年,東街村鄉(xiāng)賢志士在僑胞的大力支持下,討回了飛泉寺的產權。2001年,為搶救千年古跡,保護文物,東街華僑暨鄉(xiāng)賢志士多次召開籌建會議,在原址重建飛泉寺。歷經幾年艱辛,飛泉寺建筑群體已基本建成,舊貌換新顏,依山而建,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功德亭及金牛山公園等。金碧輝煌,雄偉壯觀,千年古剎重放異彩。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6-17長汀縣委副書記王汝彬到文明辦調研創(chuàng)城工作
- 2016-06-17安溪縣整治清理城市涂鴉等不文明現象
- 2016-06-17好人365:扎根草根之“善” 滋養(yǎng)文明土壤
- 2016-06-17文明,是一種責任
- 2016-06-16武平縣召開2016年文明委成員單位(擴大)會議
- 2016-06-16福鼎市志愿者救助放生野生鳥類助推生態(tài)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