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道德模范“松松綁”
這些年在我們的身邊,各類道德模范不斷涌現,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道德模范理應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敬仰,我們應該好好地宣傳他們的感人事跡,向他們看齊。把他們請到大眾中“零距離”,在聆聽他們講述自己的道德故事中受教育,從而啟發人生真諦很有必要。
但是,道德模范也有屬于自己原生態的平靜生活,一旦打破了他們這種生活,給他們帶來的必然是負擔和包袱。前幾天與一社區干部閑聊時,社區干部就說了這樣一件事。社區一老人長年省吃儉用把積攢下來的錢捐給紅十字會和慈善機構,因而獲得全國道德模范稱號。老人出了名,各種邀請“傳經送寶”、拍照出鏡蜂擁而至,雖有車輛來回接送,卻把老人平靜的生活打破了,弄得老人不堪其擾,只能疲于應付,使老人產生了“甜蜜的煩惱”。
可以肯定地說,道德模范們做好事善事并沒有圖名圖利的念想,他們篤行的是做人準則,追求的是自身價值,完全以奉獻社會,溫暖他人為榮,他們需要原生態的正常生活,做自己鐘愛的事,更何況道德模范中的不少人已是老年人,無論從思維和精力都打了“折扣”。正如榮膺201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吳錦泉很樸素地說:黨號召我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是黨員,我應該這么做!因此,給他們“松松綁”很有必要,這才是對他們最好的關愛。其實,我們學習道德模范的方式很多,不一定非要與他們“零距離”,尤其在當下,各種新媒體應運而生,給我們學習宣傳受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只有用好創新學習宣傳手段,才能給道德模范們“松綁”。(朱進清)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