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wǎng)8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王英)長汀城內(nèi),我慢慢地走在三元閣左側的巷子里。相傳500年前,一位明代大儒曾經(jīng)來過汀州。為了紀念他,明朝官員笪繼良帶頭修了“王文成公祠”,并在祠旁講學。之后,重情義的汀州百姓又建了“笪公祠”,一同祭祀二位先賢。
他的頭銜真多: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教育家。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爭議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圣人。不但善于征戰(zhàn),還創(chuàng)立了心學,與孔孟的儒學、朱熹的理學,被世人尊稱為孔、孟、朱、王。他的思想影響了張居正、章太炎、孫中山、陶行知等一批名人,被曾國藩、蔣介石奉為“終生楷模”。日本的明治維新以他為思想先導。國外至今還有日本的陽明學、朝鮮的實學以及東南亞、歐美的王學。
他叫王陽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浙江余姚人。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12歲立志做圣賢,15歲獨自考察邊關,37歲在貴州龍場悟道。他入過監(jiān)獄、遭過貶謫、逃過暗算、受過冷落,卻堅持治學講學、匡時濟世。57歲病逝于江西,留下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如今,承受著各種競爭壓力的現(xiàn)代人,誰不想暫時停下來,想一想生老病死,問一問自己生活的意義。畢竟人的一生,心性是一項繞不過去的課題。于是,在國內(nèi)沉寂很久的陽明心學被搬了出來。他的“知行合一”與“致良知”的思想體系,被冠以了古典版的“正能量”手冊。
一代儒學宗師在我家鄉(xiāng)留下的,更多是軍事傳奇與文學成就。當年,44歲的王陽明被任命為南贛巡撫,負責江西南安、贛州與福建汀州、漳州的剿匪。謀略智敏的他推行十家牌法、新兵法,疏通鹽道、解決給養(yǎng)。有《明史·王守仁傳》為據(jù):“正德十二年(1517年)二月,虔撫王守仁奉命征漳寇,進兵汀州,遂進駐上杭。會福建廣東兵先討大帽山賊。守仁親率銳卒佯退,師出不意,搗之連破四十余寨,擒賊首詹師福。”這是何等的氣勢!為他3年后出生入死、平叛寧王贏得了一場場熱身賽。
在汀州,尤其是駐扎上杭的3個月內(nèi),他還饒有興致地賦詩十余首,收入明嘉靖版《汀州府志》的就有《上杭喜雨二首》《上杭南泉庵》等6首。其中《征漳寇經(jīng)長汀途中》云:“將略平生非所長,也提戎馬入汀漳。數(shù)峰斜日旌旗遠,一道春風鼓角揚。莫倚貳師能出塞,極知充國善平羌。瘡痍到處曾無補,慚愧湖邊舊草堂。”
詩中,陽明先生不以將才自居,也不以征戰(zhàn)為主業(yè)。戎馬生涯,一心念著的是國家與百姓的安危。行軍之余,他還修筑浮橋、率眾祈雨,并寫下了近300字的《時雨堂記》。如今,長汀的“王文成公祠”與上杭的“陽明橋”雖難覓舊跡,但上杭縣城的“陽明門”卻被人們世代流傳了下來。他當年手書石刻的《時雨堂記》碑,歷經(jīng)風雨仍傲然屹立,記載著這位卓然獨立的儒將與汀州的歷史淵源。
悠長的小巷似乎傳來渾厚的歷史回音:“百年毀譽隨風散,只是良知更莫疑。我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不缺。”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8-23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設立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國家生態(tài)文明試驗區(qū)的意見》及《國家生態(tài)文明試驗區(qū)(福建)實施方案》
- 2016-08-22從“獎牌變化”來看奧運競技文明之美
- 2016-08-22文明旅游要從嚴“治景去污”
- 2016-08-22禮俗文化是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推手
- 2016-08-22建寧積極開展文明交通系列活動 引領文明出行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