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30日訊(福建日報 黃燕紅)廈門市大同中學的文化墻和校史館,展示著當年名師“閩南三杰”(許鴻圖的口才,蘇眇公的文筆,謝投八的國畫)等圖文資料。其中的辛亥革命志士蘇眇公,當年在廈門新聞界沖鋒陷陣,傳奇事跡驚天動地。他撰寫的《廈門報界變遷概述》,不失為囊括詳細、評價中肯的重要史料。
蘇眇公(1888年—1943年),原名蘇維禎,又名蘇郁文,龍海市港尾鎮格林村人。袁世凱稱帝時,眇公奉命歸國,任《江聲報》編輯,并在該報撰文,配以插圖展現一狝猿急爬樹端的丑態,標明“中國皇帝寶座”,以生動尖銳的方式猛烈抨擊袁世凱,因此被逮捕入獄受酷刑,由于沒有及時得到救治,導致左眼失明,時年僅28歲。
眉清目秀的白面書生,就此成了獨具慧眼的畸人,眇公卻仍然勇往直前、氣概不減,“我誠無所怖,樂此猶弗疲”,順勢自號“眇公”,聲振八閩,幾乎完全替代了原名和“小阮”等別號筆名。
對國家安危時刻掛懷的眇公,為人為文是一以貫之的酣暢淋漓。他以筆為槍為炮,指點江山,激濁揚清。任《廈聲報》總編輯,他聯合《民鐘》等報斥責軍閥張毅的暴政。1927年“四·一二”事變后,他在《廈聲報》刊登蔣經國指責其父的信件,報紙被查封、他被迫辭職,從此絕緣了意氣風發的新聞界。
窮困之至,眇公一度登報廣告,賣文鬻字貼補生計。他詩學龔自珍而得其神韻,卓爾不群、剛健奇崛,書法深受何子貞影響,坦蕩不羈、高標脫俗,閩南一帶譽稱“眇公筆”。藍蔚先生在《蘇眇公賣文鬻字》中曰:“民國初元,在福州主《群報》筆政,讜議直言,洛陽紙貴。八閩人士,以獲交先生為榮……蘇文佳,字佳,而詩尤佳。”
此后,眇公轉戰教育界,受聘于廈門中學、集美學校、大同中學等校,因抗戰爆發隨大同中學內遷海澄,再遷南靖。當國文教員十余年間,他選材大膽,雅趣十足,常以愛國名篇激勵學生,講課時每每座為之滿,哄然叫妙。
眇公與知音邱韻香的風雅往來,頗值一提。邱韻香,當年集“臺灣淑女”“漳浦美女”“海滄醫女”“廈門奇女”“閩南才女”等美譽于一身,她手書《贈蘇眇公》當中一句“文雅道衰無烈士,而今又見蘇子瞻”,把眇公看作當世的蘇東坡,景仰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8-30中央文明辦調研督導組點贊社區書院 向全國推廣廈門文明創建經驗
- 2016-08-29晉江市召開文明委主任擴大會
- 2016-08-29清流縣注重發揮文明社區創建三項功能
- 2016-08-29建甌市迪口鎮舉辦首屆“最巧廚娘”大賽展示鄉村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