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信息第一時間充斥了我們的生活,不論是里約奧運會上“洪荒之力”掀起的表情風還是藝人離婚引起的爭執熱,輿論在網絡上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我們對熱點話題津津樂道的同時,更有許多網友對這樣的勢頭產生了疑慮。
古有“三人成虎”,當輿論偏向某種價值觀而形成一種“勢”的時候,正是考驗這個社會道德文明水平的時候。是人云亦云的跟風造勢,還是理性引導“指尖上的文明”?
有人將網絡比作一個大染缸,在外看來絢麗斑斕,卻難以分辨善惡黑白。當人們通過各種渠道獲取到只言片語的信息再重組時,信息的真實性將大打折扣,更有好事者將片面信息擴大化,然后以一種“唯恐天下不亂”的旁觀姿態坐看鶴蚌之爭。同時,為了追求利益產生的所謂“藝術作品”,更讓“不求甚者”拿來作為標榜,即便是理性的評判,也會被“吹毛求疵”地批判一番。指尖文明淹沒在口水戰中,網民的價值觀如“墻頭草”一般,受到各種信息沖刷而變得不堪一擊。
更多人在輿論的風浪中意識到,群體價值觀產生的輿論導向不是茶余飯后的閑話,它或許影響的是一個人甚至一個群體的未來。這種類似于“蝴蝶效應”的強大力量能否趨向文明,更需要理性來引導。當然,通過這樣的對比,我們更清楚地看到輿論傾向正在受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引導,無論是中國網民在世界賽場上展現的風度,還是面對社會熱點話題討論時更多理性的聲音,透過層層網絡、透過指尖,我們看到了社會的溫度,更感受到了社會的文明發展。
微言方能彰顯大義。我們看到曾經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的模式受到了新媒體的強烈沖擊,群眾自發行動呼吁文明,喚醒文明。從呼吁少燃放煙花炮竹,到全民動員尋找失蹤兒童,不論是“洪荒之力”背后的善意調侃,還是對墨子升空激發的民族自豪感,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正面輿論正在點亮朋友圈、點亮我們的生活。
所有人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喚醒社會文明仍需徐徐圖之,但我們看到因為指尖文明所激發的民族認同感、以及它所帶給我們的民族自信,我們更期待這些“量變”所創造出的“質變”的明天。(王晶晶)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9-01長樂勝德社區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
- 2016-09-01斑馬線上競文明
- 2016-09-01“愛心帳篷”搭起大學的文明底色
- 2016-09-01網紅之"紅"要有文明底線
- 2016-09-01生態文明建設要善著墨更要巧留白
- 2016-09-01生態文明建設要實施良法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