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它起源公元前206年,每年八月十五日,夜幕降臨,明月東升之時各種民俗文化活動精彩綻放,賞明月、吃月餅、舉火把,辦中秋篝火晚會,上至皇朝王公,下至黎民百姓,都有各自的中秋慶祝活動。
提到中秋,相信每個人內心都別有一番滋味,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節日,總是讓人內心充滿太多感懷。“月到中秋分外明”、“千里共嬋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句句耳熟能詳的意境詩句中,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美麗的畫面,更是內心感情的真實流露。中秋是團圓的節日,親人之間的感情在此刻顯得更加珍貴,所以月圓不止是中秋夜的象征,更是情感交流的契機和平臺。
如今,社會發展速度不斷加快,人們忙碌于日常工作和事業,相互間的交流越來越少。對于很多在外打拼的人來說,平時出門在外,難得與家人團聚,對于他們來說,確實是內心的煎熬。為了生活,為了希望,人們在無奈中選擇了奔向四方。但是,不管距離親人多么遙遠,距離家鄉多么遙遠,都應該在佳節到來之際,與親人們共同分享佳節的喜悅。只有如此,中秋佳節才能彰顯出團圓幸福的本義,每個人才能體會到親情的溫暖,感受到情感帶給內心的慰藉。
或許,對于一些處于特殊崗位的人來說,并沒有時間與家人在中秋之夜團聚。但是,如今的通訊交流手段更加豐富,微信、微博、電話、短信等等,都可以實現“天涯若比鄰”的目的,親情溝通不再遙不可及。社會更加多元化,思想意識也在不斷改變,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應該時刻感受沉甸甸的親情,不要為了忙碌和奔波而忘卻了內心的歸屬感。一聲問候,一句惦念,或許看起來是如此的簡單,但是在中秋月圓時,卻顯得足有千鈞之重。
月圓中秋夜,而情感更需要在中秋夜中團圓,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更需要拉近。不管身處天南海北,我們都應該牢記“月是故鄉明”,不要忽略了家人之間的親情。應該說,對于不能歸家的人,父母、子女都能諒解他們的難處,但是卻并不能代替我們應該盡到的善心。但凡能脫開身的子女怎忍心讓父母的期盼化為烏有?聽到子女們無法歸家的答案,他們也許不會說什么,甚至反過來安慰兒女,但心中的失落可想而知。面對親情,我們應該給予充分的珍視,用真情實感溫潤家人的內心。
世間最偉大的莫過于親情,如何守護好親情,并不只是止于口頭上的說教,而是應該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其實主動權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維系親情就需要在中秋佳節表現出來,讓家人感受到更多的溫暖和陽光。假如,在月圓中秋夜,親人不僅僅會看到美麗的圓月,更能感受到親情的溫潤,這就是最美的團圓時刻!(荔城區委文明辦 小柯)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9-13鼓樓區召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專題會
- 2016-09-13尤溪縣開展“情暖中秋,點贊文明”志愿服務活動
- 2016-09-13我省推行“八不”行為規范、做文明公民活動
- 2016-09-13美在中秋 文明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