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2月6日訊(通訊員 高上釵)大田縣是人多地少、礦山豐富典型山區縣,由于供給側改革,許多礦山企業關停并轉,剩余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留下孩子有的姥姥爺爺帶,有的寄宿在學校,成為留守兒童。據統計留守兒童約占每個學校5%--8%之間,2016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縣常年在外12多萬人,有近萬人兒童留守在家,這支規模龐大的留守兒童隊伍的教育管理和成長問題,已成為家庭、學校、社會的一大熱點,今年來,縣委、縣政府積極作為,以創建第五屆省級文明縣城為平臺,認真落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測評體系目標要求,協調各方力量、創新工作機制,優化資源配置、開展結對幫扶,大力推進留守兒童關愛工程建設。
創新管理模式。推出留守兒童“1234”管理模式。即,編織一張責任網,搭建成長、成才兩個平臺,實現不讓“失學、失德、失智”三個不讓,搭建四個平臺(開展校園法制教育巡回活動,推進社會互助綜合治理,開通未成年微信公眾號傳遞學法釋法窗口,組織志愿者開展結對幫扶),構建一套政府主導、各級各單位配合、學校老師管理、社會各界關愛的無縫對接的責任網絡。創建永大陶瓷創意園為留守兒童,提供社會實踐服務,今年來共有12批留守兒童,共650名,在老師帶領下,來到創意園,通過體驗活動,留守兒童更加了解社會,了解陶瓷各種知識,在實踐中拓寬自己的視野,增長自己的見識與才干,體驗產業工人的艱辛與快樂。縣教育局、縣婦聯、共青團、文明辦等聯合,今年來共投入10萬元分別在梅山中學成立了“少年之家”,在文江小學成立了“兒童幸福樂園”試點,共配備電腦13臺、圖書2000余冊,電視2臺及若干文體器材,并安排專職教師擔負管理工作,為留守兒童提供了學習、娛樂、談心交流的活動平臺,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活動之家的親情和溫馨。
優化資源配置。按照一校一特色、一生一活動的要求,組織開展特色活動。選聘“五老”人員和地方文化人才、文藝骨干、先進人物、民間藝人擔任義務輔導員,全縣建立了一支280多人的幫扶隊伍,開展留守兒童免費參加項目活動,并做到每個項目有輔導員負責,每次活動有準備、有內容、有考勤、有記錄。以結對共建為載體造好環境。開展“愛心媽媽”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活動,全縣1500多名“愛心媽媽”每月至少與留守兒童溝通交流兩次,有950多名機關干部、教師黨員通過“互認互知”、“噓寒問暖”、“過節回家”等活動,與近千名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構建“團干部+青少年社會工作志愿者+大學生村官+教師”的關愛留守兒童志愿者服務隊伍,通過與留守兒童們結對互動、心理疏導、學習輔導等方式,為留守兒童營造快樂成長的環境。目前,由團縣委組織的全縣關愛留守兒童志愿者隊伍,共7支388人,結對6所學校,幫扶留守兒童1155人,以“關愛留守兒童· 共享一片藍天”為主題,開展了“點亮微心愿·情暖留守兒童”、“留守兒童集體過生日”等系列活動,共籌得資金14.8萬元幫扶1200多名留守兒童。梅山小學現有學生近四百人,其中留守兒童占70%,每月進行“走訪”活動成了該校老師的必修課。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12-06新羅區西陂街道全力以赴做好文明城市迎檢工作
- 2016-12-06寧化縣2016年創建省級文明縣城工作推進會召開
- 2016-12-06漳州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綜述:文明讓漳州更美好
- 2016-12-06《廈門經濟特區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將列入立法計劃
- 2016-12-06廈門集美區推出系列舉措全方位助推文明創建
- 2016-12-05上杭縣各學校開展“推行八不行為規范,爭做文明公民”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