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裴躍松)香寮村與永安市洪田鎮上石村僅一山之隔,地處海拔1637米的紫云洞山南側,屬龍巖市漳平市赤水鎮。群山環抱之中,西南有官帽山聳立,從永安市小陶鎮吳地發源的冷水溪穿村而去,向東匯入九龍江水系。全村現有人口千余人,姓氏有近百個,主要為王、曹、梁、傅、謝等,還有鹿、米、淑等極少見的姓氏,被稱為客家“百姓村”。
清嘉慶年間修建的石拱橋旁,山腰上的景弘廟面向水庫。“王景弘故里”石碑立于村口草坪,坐落于農舍間的王景弘紀念館簡樸端莊,布展著王景弘史料和香寮村史。
從香寮村走出去的王景弘,與七下西洋的鄭和齊名。《辭海》“三保太監下西洋”的詞條說:“永樂三年 (1405年),成祖使宦官鄭和與副使王景弘率水手、官兵二萬七千余人,乘寶船六十二艘,遠航西洋。所乘的船,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闊十八丈,可容千人。”鄭和最后一次航行歸來不久即逝世,時年60歲。王景弘接替船隊正使,第八次下西洋。南洋各地至今還留存不少有關遺址,如文萊國首都斯里巴加灣市中心大街,有以王景弘命名的“王總兵路”。在我國的南沙群島,有一個島礁名為“景弘島”。
王景弘長期生活在明朝陪都南京,于正統二年 (1437年) 去世。紀念館展示的考古發現的影印件,有王景弘購置的地券 (墓地收據),購地時間為正統元年(1436年)。作為太監,為后繼有人,蒙皇上賜其義子,名為王禎,陳列的世系有一至九世。明宣宗為表彰他八下西洋的功績,賦詩一首贊云“命爾奉命繼前功,爾往撫諭敷朕衷”“日月所照悉服從,貢琛納贄來無窮”。
清乾隆年間編修的《龍巖州志·人物·中官》記載:“王景弘,龍巖集賢里人,后分屬寧洋。明永樂年間隨太宗巡狩,有擁立皇儲功,賜嗣子王禎,世襲南京錦衣衛正千戶。”香寮村王景弘紀念館內陳列明代兵部衛所《武職造簿》,記載籍貫“龍巖縣集賢里赤水鄉香寮村軍職人員”中,還有王真、王英、王琪、王臣等人,當中詳細記錄了王真跟隨王景弘船隊下西洋時,在蘇門答臘多次與海盜搏斗、立下戰功的事跡。
明代航海家王景弘從閩西山村走出去,在八下西洋的艱苦歷程中立下的豐功,如今被重新挖掘出來,成為福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一顆光耀五洲的明珠。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1-03文明志愿活動不能流于形式
- 2017-01-03讓“以獎促管”為文明出行助力
- 2017-01-03共建志愿名城 共筑文明底色
- 2017-01-01陳錦民:不忘初心志愿奉獻弘揚文明
- 2016-12-30深化文明創建活動 匯聚漳州發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