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知府李拔 兩郡爭守傳佳話
福州烏山上李拔題刻的望耕臺
東南網1月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啟西)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八月一天,福寧(今霞浦)知府李拔轉遷福州,當地百姓攔轎不讓他走,要求繼續留任,而福州百姓爭著搶官,一時傳出“兩郡爭守”的佳話,福寧百姓還立“去思碑”來紀其德政。清代福寧、福州兩地歷任知府130多位,為何百姓只爭李拔呢?
李拔(1713年-1775年),字清翹,號峨峰,四川省犍為縣玉津人。年幼時家道中落,炊煙常斷,父母仍督促其讀書不輟。乾隆九年(1744年),31歲的李拔鄉試中舉,開始宦海生涯,歷任湖北長陽、鐘祥、江夏等地知縣。乾隆十六年(1751年),李拔中進士,就地升任湖北衡州、永川、岳陽、漢陽府同知,后擢升宜昌知府。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三月,轉遷福寧知府。時福寧剛由州升府,民生凋敝,諸多政務待舉。鑒于福寧人多糧少,山地多水田少,耕種傳統糧食作物收效甚微,李拔因地制宜,提出試種玉米,取得成效后全府廣植,百姓稱之為“李公麥”。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夏天,李拔通告纂修《福寧府志》。調任福州知府后,又把《福寧府志》書稿帶到福州,歷時一年不斷筆耕得以修成,不久還纂修了《福州府志·藝文志》。由于勤于政務、卓有成效,曾五次得到乾隆皇帝召見。乾隆四十年(1775年),62歲的李拔因積勞過度溘然長逝于湖北分巡上荊州南道任上。其墓碑對聯“澤傅東南深得民情愛戴,學富濂洛直探道統淵源”,足以概括其一生。作為封建時代的四品官員,李拔辭世后竟然沒有故居、沒有像樣的墓地,留下的唯有他正直清廉的品格和族譜中“教家”“訓子”“立志”“勵業”四篇家訓。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相關新聞
- 2017-01-03文明志愿活動不能流于形式
- 2017-01-03讓“以獎促管”為文明出行助力
- 2017-01-03共建志愿名城 共筑文明底色
- 2017-01-01陳錦民:不忘初心志愿奉獻弘揚文明
- 2016-12-30深化文明創建活動 匯聚漳州發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