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1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祖泉)林光朝(1114年—1178年),字謙之,號艾軒,人稱“南夫子”,興化軍莆田縣(今屬莆田市)人,《宋史》有傳。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林光朝在莆田紅泉宮“開門教授”,史稱“紅泉義學”。因其地處黃石東井,又稱“東井書堂”。
由于學堂為前來從學之士免費提供食宿,一時間求學者紛至沓來,每年都有數百人,在閩中一帶形成頗具陣容的紅泉學派,自成理學于一家。
據方志載,朱熹24歲那年路過莆田赴泉州同安(今廈門同安)任主簿時,特地趕到東井學堂聆聽。林光朝在講解詩意或評論時事時都會形象地說:“譬如一塊精金,欲道不是金,非金之不好,是不識金也。”為此,朱子稱贊他:“說得道理極精細,為之踴躍鼓動;退而思之,忘寢食者數時。”
林光朝還與同鄉鄭樵來往密切,探討學問,給后人留下了“紅泉夾漈”的佳話。
從二程洛學入閩線索看,一是洛學道南系的先河楊時、游酢。楊時一傳羅從彥,二傳李侗,三傳朱熹;游則無門人。二是程學傳至胡安國,再傳其子胡寅、胡寧、胡宏,并傳侄子胡憲。三是通過程門高弟伊焞、王蘋傳給陸子正,再傳給林光朝。
前二條線的程門高弟皆是閩北人,屬當時的建寧府、延平府,傳播洛學的地域都在閩北。從這些閩學之先的年表看,他們均卒于北宋或南宋初,唯有閩中這一線路,傳承程學正宗的林光朝,正處中年時期。當林光朝倡道講學于紅泉之際,朱熹還處在孩提時代。因此,紅泉學派為南宋理學的勃興起到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
紅泉學派的歷史地位還在于,它促進了宋代福建地方文化的發展。由于林光朝在講學時,一是提倡師生共處一堂,“未嘗強以語人”;二是注重師表作用,誨人不倦,加上他本身治學嚴謹,學問淵博,因此在莆田、福清等地從學者日眾。
“城山青,黃石出公卿”。僅紹興二年(1132年)至紹興三十年(1160年)的29年間,整個莆田應試士子就多達數萬人,登進士第的就有150余人。數量之多,是其他郡縣所不能比擬的。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