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2月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王凌 林清快 潘旭君 林松濤)生于明代中晚期的馮夢龍,所編撰的《三言》收有120篇話本小說,其中近一半屬“公案小說”;在《古今譚概》《智囊》《情史類略》等筆記小說中,馮夢龍通過收集整理的故事和各種形式的批注,直接闡述了自己的法治理念。
更為難得的是,馮夢龍還是一個司法實踐者。他60歲出任壽寧縣知縣,親筆撰寫了近5萬字的《壽寧待志》,在書中留下詳細而真實的記錄。
注重以案釋法
以大案要案顯示法律的權威,寓審判和教化于一體,這種司法教化是震懾壞人,減少案件,最后為“政簡刑清”創造條件的重要手段。審結土豪陳伯進一案后,馮夢龍認為:“今雖申究問徒,未蔽其辜,終當以丹書垂誡。”也就是說,他更注重如何發揮典型案件的“垂誡”作用。于是,他把陳伯進一案詳細寫入《壽寧待志》,希望發揮“以惕其余”的作用。
壽寧縣過去既有“旌善亭”,又有“申明(把惡人劣跡公之于眾)亭”。馮夢龍上任后,發現“申明之典亦久曠矣”。于是,他把一個名叫“符豐”的壞蛋,刻在申明亭上,“符豐者,余初蒞任時所申也。仇視其族,遍訟各臺,更名借籍,誣殺陷盜,如鬼如蜮,不可端倪”。
馮夢龍所處的時代,貪腐成風,紀綱敗壞,但他仍始終堅持“自律”,提出“司政者可以不兢兢乎哉”的警省。因此,他上任后詳細考察以前歷任同仁的得失,從中吸取借鑒。他調查后認為,舊知縣戴鏜是個難得的好縣官,便為他不能入名宦祠而鳴不平:“戴侯設四隘,詳復民兵,積谷則有準糧之法,征輸則有月限之法……公論咸歸,祀典尚缺,此亦地方之責也。”他了解到舊知縣蔣誥,在九嶺上捐錢植松及采取“種松自贖”的靈活司法措施,深為贊揚:“笞罪亦許種松自贖,即此可想其人矣。”
馮夢龍對過去的官吏作詳細了解,一一點評,該入名宦祠的都予以列入,目的是“以勵師模”,發揮其示范作用。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2-06“暖心備注”體現文明的溫暖力量
- 2017-02-06惠安縣三舉措扎實持續推進文明健康過大年
- 2017-02-06楊橋河南社區:探索志愿服務模式 構建文明和諧社區
- 2017-02-06傳承文明家風 弘揚好人精神
- 2017-02-06做新青年 過文明年 龍巖團市委發出“十個一”倡議
- 2017-02-04“文明”何時才能成為游客“隨身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