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長樂是著名僑鄉。近年來,民營經濟發展迅猛,不少人的腰包鼓了起來,再加上傳統觀念和民俗的影響,紅白喜事講排場、攀比風盛行。一場紅白喜事下來,少則幾萬元,多則幾十萬、上百萬元。對此,長樂啟動移風易俗專項整治活動。通過建立健全制度約束各級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同時通過鎮村建章立制,引導廣大群眾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福建日報2月10報道)
長樂市通過鎮村所建立的各種移風易俗的規章制度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搭建慈善平臺,引導當地民眾由重視“長樂面子”向著重視“長樂慈善”而蝶變。這一蝶變堪稱“華麗轉身”,同樣是花費,重面子、講排場的花費,既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浪費,同時也容易滋生各種矛盾。一個典型的表現就是,這樣的面子與排場,對于那些經濟條件并不富裕的家庭而言,必然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而由“長樂面子”轉化為“長樂慈善”之后,同樣的花費,就能夠起到“好鋼用在刀刃上”的社會效益。
一方面,這一筆慈善基金能夠解決許多困難家庭的燃眉之急,而我們都清楚,關鍵時候的一次扶持,往往能夠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從而幫助部分家庭走出困境,迎來光明,這樣我們就能夠書寫一篇共同富裕的精彩篇章。而另一方面,這一筆慈善資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用于資助困難學生,幫助他們實現求學夢想。知識確實能夠改變命運,而對于那些貧寒學子而言,他們首先必須擁有繼續求學的機會與條件,慈善教育基金的設立,正是惠及子孫的大善之舉。如此,既能夠幫助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實現夢想,也同樣能夠確保慷慨資助者的面子,誠可謂一舉兩得。這正是搭建慈善平臺的意義所在。它就如同鐵道中的扳道岔,讓原本在鋪張浪費的軌道上疾速行駛的列車在瞬間轉向關愛他人、崇德向善的方向,并繼續隆隆前行。
“長樂面子”向“長樂慈善”的蝶變,對于我們全力推進移風易俗,也是一個很富有借鑒意義的舉措。移風易俗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而如何“移”“易”,則是確保其重要意義得到落實的關鍵舉措。引導群眾移風易俗必須借助一定的載體,有了載體,也就有了抓手。僑鄉長樂市深思熟慮,因地制宜,選擇了群眾喜聞樂見的有效方式,搭建長樂慈善這一方平臺,引導民眾摒棄鋪張浪費,而轉向幫助別人、提升自己。這一方平臺以及這一方平臺所激發的慈善之舉,在為貧困家庭及貧寒學子送去關愛與溫暖的同時,也必然將關愛他人的種子,撒向所有民眾的心田。從此,關愛他人、節儉行善的文明鄉風,自當撲面而來。(周齊云)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