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生態招牌更亮了
東南網2日1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潘園園) 自去年8月中央批準我省建設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各級各部門擼起袖子加油干,試驗區建設進展順利,實現良好開局。
改革試驗的關鍵,在于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生態紅利。為破解生態保護與林農利益間的矛盾,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試點,實現社會得綠、林農得利,目前已完成試點6.7萬畝。此外,我省還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向農村延伸,積極探索農村環境整治投入管理的有效模式,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提升專項行動;建立森林、流域、重點生態區域等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并形成長效的補償資金投入制度,去年投入補償資金達35億元,讓綠水青山的守護者有更多獲得感。
以市場化機制推進環境污染治理,改革試驗為經濟發展增添了新動能。福建碳市場于去年12月正式開市運行,首日成交1822萬元,創全國試點省市開市首日成交量新高;推進綠色金融創新,斬斷污染資金來源,全省綠色信貸貸款余額達1500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余額的5%以上,并從高污染、高耗能和高環境風險行業累計退出貸款1100多億元;在全國率先出臺培育發展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
改革試驗的另一大亮點,是創新環境監管方式,從督企到督政,構建大生態環保管控格局。我省改變老套路,抓住“牛鼻子”,以省委省政府督察組名義對各設區市進行環保督察,督察結果作為黨政領導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據。目前針對3個設區市的首輪督察,共查處289家違法企業,其中龍巖首批已問責17名黨政機關和國有企業責任人。我省還率先全面推進網格化環保監管,構建從設區市到鄉村四級環保網格監管體系,實現污染源“一網打盡”。
各地敢于創新,為全省的改革試驗提供了不少經驗。如,三明市、泉州市率先開展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共為近100家次企業提供風險保障約1.6億元,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省政府出臺《關于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意見》,決定今年起在全省環境高風險領域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莆田市、閩清縣、仙游縣、光澤縣拉開“生態審計”帷幕,領導干部離任要審“生態賬”,今年起,全省全面開展黨政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記者15日從省發改委獲悉,今年我省還將推進建立綠色金融制度、建立環境資源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無縫銜接機制等17項重點改革任務,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凈,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2-17福建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實現良好開局 生態招牌更亮了
- 2017-02-17福建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實現良好開局
- 2017-02-16鯉城區婦聯召開六屆五次執委(擴大)會暨“五好文明家庭”表彰大會
- 2017-02-16如何辦好文明學校 集美寧寶社區文明學校是個范本
- 2017-02-16不文明行為曝光
- 2017-02-16莆田北高鄉賢捐資公益蔚然成風 營造文明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