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wǎng)3月14日訊(福建日報郭培貴 )明代福建科舉在全國處于領(lǐng)先地位,共考出舉人8230名、進士2307名。其中,同安縣屬于科舉比較發(fā)達的縣份,共考出242名舉人、80名進士,排在莆田、晉江、閩縣、漳浦、長樂、龍溪、侯官、福清之后,名列全省第九位。
按通常情況,縣城因是一縣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乃至交通的中心,也是人口最為集中的地方,所以縣城及其周圍地區(qū)往往成為一縣科舉最為發(fā)達的地方。但同安縣卻是個例外,其科舉最發(fā)達的地方不是在縣城及其周圍地區(qū),也不是在陸地,居然是在孤懸大海中的金門島。
當時金門連“里”都不是
“里”是明代福建縣、鄉(xiāng)之下編制人戶的基層單位,其下尚有最基層的“都”的設(shè)置。要弄清明代金門島究竟考出了多少舉人和進士,就得首先弄清明代金門島的地理位置尤其行政建制,因為這是判斷文獻記載的舉人和進士是否屬于金門島的前提依據(jù)。
承襲宋、元,明代金門島仍隸屬于泉州府同安縣管轄,其“在大海中,去縣治九十里,水路五十里”,舊稱“浯洲嶼”“浯洲”,或“仙洲”。
島呈啞鈴狀,“廣袤五十余里”,其上“有山十數(shù),其最高者曰太武”。全島面積133平方公里,小于同省的平潭、東山二海島,稍大于廈門島,為福建第三大海島。因其為控扼漳、泉之間的海上門戶,自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朝在其上設(shè)守御千戶所,號稱“固若金湯,雄鎮(zhèn)海門”,始稱金門。
明代同安縣下設(shè)有在坊、長興、同禾、民安、從順、翔風、感化、歸得、仁德、安仁、積善、嘉禾共12里,除縣城在坊里領(lǐng)有兩隅外,其他11里共領(lǐng)44都,分布在縣城之外廣袤的陸、島之地。
當時的金門島既不是鄉(xiāng),也不是里,只是翔風里下屬的第17、18、19三都之所在。可就是這樣一個孤懸海外的偏僻島嶼,卻成為明朝正德以后聞名遐邇的科舉興盛之地。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3-15排隊候公交有“文明范”才會有形
- 2017-03-15代表委員為文明旅游建言獻策:提升公民素質(zhì)從小事抓起
- 2017-03-15國家旅游局: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保存期限視情節(jié)而定
- 2017-03-14明溪縣開展文明旅游“互聯(lián)網(wǎng)+旅游扶貧”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培訓
- 2017-03-14梅列區(qū):全民參與義務(wù)植樹助力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
- 2017-03-14【兩會話文明】姜昆:用曲藝精品引領(lǐng)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