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14日訊(福建日報陳啟西)“山林三十年,著書千余卷”是宋代史學家鄭樵對自己的評價。鄭樵(1104年-1162年),字漁仲,南宋福建興化(今莆田)人,世稱夾漈先生。鄭樵一生不應科舉,刻苦力學,立志讀遍古今書。因自小生活窮困,他到處借書求讀。由于金兵攻破北宋京都時搶走了朝廷的三館四庫圖書,他以布衣學者的身份,在夾漈山為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書為一書的大《通志》。
為了得到著《通志》所需的學問,鄭樵背起包袱,獨自一人前往東南各地求借書讀。宋高宗紹興十九年(1149年),鄭樵來到了長溪,得知致仕在家的監察御史楊惇禮家藏書極富。宋人陳鑒之在《寄題長溪楊恥齋梅樓》中,稱楊家藏書“乃翁愛書書滿樓,萬軸插架堪汗?!薄4藰鞘菞類Y平時藏書和讀書之所,鄭樵的腳步在楊家的藏書樓前流連不忍離去。為了讀盡楊家藏書,貧寒的鄭樵答應楊惇禮,以為其孫楊興宗授學為條件,寄居楊家。師從鄭樵的楊興宗后登紹興庚辰科進士,為永嘉學派代表人物陳傅良座師。
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鄭樵回到夾漈山,陋巷簞瓢,獨自潛心著書。就連時新任福建同安主簿、大理學家朱熹上山拜見,窮困的鄭樵也僅以豆腐、白鹽、白姜、蕎頭接待,兩人談詩論文三天三夜,見證鄭樵一段清貧如洗的生活狀況。
鄭樵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為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一生的著述計有95種,其中注明篇數、卷數的有50種548卷454篇。僅《通志·二十略》涉及諸多知識領域,堪稱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近代史學大師梁啟超曾高度評價鄭樵對史學的貢獻,說:“史界之有鄭樵,若光芒竟天一彗星焉!”
鄭樵以一個山林窮儒的身份,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六個第一:第一個想建立科學史研究;第一個以山林窮儒身份依靠自己成為名垂千古的偉大史學家;第一個提倡知識分子要向勞動人民學習;第一個發出“《詩》《書》為可信,但不必字字都信”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號召;第一個強調學習自然科學知識與學習儒家經典一樣重要;第一個倡議建立翻譯學,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和傳播中華文明。
鄭樵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大史學家,但在各級官方史志里關于鄭樵的傳文寥寥。因此,人們要了解鄭樵的一生,很不容易。尤其令人痛心的是,鄭樵在險惡的政治環境及艱苦的生活環境中,憑借個人的努力,從一個山林窮儒成為名垂千古大史學家的悲壯歷程,世人知之甚少。
正如著名史學家顧頡剛所說,“社會上用很冷酷的面目對待鄭樵,但在很艱苦的境界里,已經把自己的天才盡量發展了,我們現在看著他,只覺得一團飽滿的精神,他的精神不死”。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3-15排隊候公交有“文明范”才會有形
- 2017-03-15代表委員為文明旅游建言獻策:提升公民素質從小事抓起
- 2017-03-15國家旅游局: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保存期限視情節而定
- 2017-03-14明溪縣開展文明旅游“互聯網+旅游扶貧”創業創新培訓
- 2017-03-14梅列區:全民參與義務植樹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 2017-03-14【兩會話文明】姜昆:用曲藝精品引領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