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科舉第一村的家教法
村民在參觀埔頭村史館。
開展永春民俗文化表演——藤牌武術。
家家戶戶亮家訓。
東南網3月2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益清 通訊員 施由森)一個不大的家族,從元末明初肇基以來,在明清時期英才輩出,科第聯登,緯武經文,先后出過武進士2名、文舉人8名、武舉人20名、副榜舉人1名,而貢生、秀才不勝枚舉。在這里,至今還流傳著“叔侄進士”“十二世書香”“一門八舉人”“一門四教諭”“兄弟同科同榜分中文武舉人第五名”諸盛事,被稱為“永春科舉第一村”。此地就是位于千年古郡永春縣的五里街鎮埔頭村,其中尤以林氏家族稱雄,素有“桃谷望族”之稱。
仁義立家風
從永春縣城向西北方向行兩公里左右,即到達埔頭村。這里地勢平緩,一條溪流從村中緩緩穿過,數十株上百年的參天大樹點綴村間,百來戶人家散落四周。雖靠近縣城,卻沒有嘈雜,有的只是鄉村的寧靜、自然。
“埔頭村古稱遐齡,因地處五里長街商鋪起始段,故后來人改稱為埔頭。”當地村民林章龍對于村里的歷史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翻開《林氏族譜》可知,埔頭村林氏一族于元末明初肇基于遐齡,多代單傳,至四代出二子,分二房?!翱自怀扇剩显蝗×x。受這一傳統思想的影響,三世祖即為二子取‘仁’房和‘義’房。”林章龍說,取這兩個字,也代表著家族的愿望,那就是要以“仁義”作為家訓,讓后代子孫銘記,做到“有寬惠善良的德行,只做合宜及正道的事情”。
這里有一個感人的故事。二子“義”房夫妻倆早亡,其子女尚年幼。原本兄弟已經分家,養育侄兒成長并非兄長的責任和義務。但是看到與自己流著同樣血脈的侄親遭遇這份變故,身為老大的大房不僅將其撫養長大,最后還將自己的家產分一半給侄子,幫助他起家、發展。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相關新聞
- 2017-03-27省委文明辦定于3月31日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
- 2017-03-27微矩陣丨閩清:開展“文明祭掃、生態安葬”殯葬改革移風易俗宣傳月活動
- 2017-03-27省委文明辦定于3月31日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
- 2017-03-27出境旅行——文明禮讓
- 2017-03-27“廁紙機”為文明塑造啟發新思路
- 2017-03-27龍巖市召開全市文明辦主任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