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28日訊(福建日報林生鐘)對于生活在上世紀80年代的許多大田人來說,最大的榮耀和受益,莫過于坑口水庫的建成。攔河截流、蓄水發電、防洪抗旱,中國第一座碾壓混凝土重力壩誕生,從此小縣名揚天下。
大田縣地處閩江、九龍江和晉江三大水系支流河源地帶,境內山高林密,水系發達,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9.84億立方米。均溪、文江溪、桃源溪等主要河流,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20.67萬千瓦。不過,在生產力低下和科技落后的過去,人們無法抗拒自然災害,境內發生多次危害性大的山洪和干旱。
為改變這種狀況,大田人歷代勤修渠和筑壩。明朝云南兵備副使田琯,省親時在西華至建設一線修筑了長達2公里的簸箕圳,至今仍發揮著作用;水輪機的發明者肖冠英,于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自制木、鐵、鋁混合結構的立軸明槽調漿式軸流水輪機,在縣城南澗陂右岸抽水灌溉赤巖農田。
但總的效果不大,歷史上的農田水利多為臨時性工程,小型、簡易、效率低。水能利用沿用原始的水車磨、水車碓、竹筒車等,作用非常小。《民國三十四年度(1945年)大田概況》稱,“本縣農田多靠山泉灌溉,無大型水利工程,惟于溪澗造壩引水到處皆是”“歷年水旱災害,時常為患,賴天然水灌溉之田達15萬畝之多”。草木壩和提水工具易腐壞,加上常年失修,抗旱能力低、保灌程度差。
坑口水庫是座中型水庫,距縣城18公里,屬均溪河首級控制性水利樞紐。總庫容2700萬立方米,集雨面積84.5平方公里,調節著下游7個梯級電站。除此之外,水庫原有養魚水面1100畝,可灌溉4458畝,防洪980畝。
水庫大壩的壩基,于1984年11月動工開挖,次年11月開盤碾壓混凝土壩體,1986年6月澆筑完成,同年7月30日蓄水投入使用,11月通過國家級鑒定。1989年8月,原水電部部長楊振懷為水庫題字“中國第一座碾壓混凝土壩”。
坑口水庫大壩為國家重點工業試驗項目,壩高56.8米,壩頂長122.5米。就其高度而言,在當時已建成的碾壓混凝土壩中,居世界第二位。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3-27省委文明辦定于3月31日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
- 2017-03-27微矩陣丨閩清:開展“文明祭掃、生態安葬”殯葬改革移風易俗宣傳月活動
- 2017-03-27省委文明辦定于3月31日組織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主題活動
- 2017-03-27出境旅行——文明禮讓
- 2017-03-27“廁紙機”為文明塑造啟發新思路
- 2017-03-27龍巖市召開全市文明辦主任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