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升墓出土絲綢制品
東南網5月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謝必震)中國人很早就利用海上交通和海上資源發展經濟。從歷史文獻資料來看,漢代中國不僅開通了聯系中亞、西亞的絲綢之路,同時也開辟了中國往印度的海上通道。在先民們不斷實踐和勇于探索之下,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海上交通航線逐步形成。星移斗轉,幾個世紀的輝煌和幾個世紀的淪落,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注定是一個經久不衰的故事。
當前,面臨風云莫測的國際態勢,我們提出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的解讀,對構建新的海上絲綢之路未來的探索,全力以赴,精心構建,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重任。
“海舟以福建為上”
我們知道,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是以宋元泉州港的海上繁榮為代表。而宋代“海舟以福建為上”的評說,揭示了這一歷史輝煌呈現的實質。這一評說告訴世人,宋元福建航海貿易能夠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其中福建人擁有世界一流的造船航海技術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福船是那個年代標志性的高科技產品。
“海舟以福建為上”的說法,讓我們深刻地理解到,中國要構建21世紀新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國要成為海洋大國、海洋強國,必須擁有超一流的科學技術作支撐。
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在他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提出“海者,閩人之田也”。顧炎武的這句話,精辟地概括了福建人與海的關系。海為福建經濟的發展,海為福建沿海居民的生計,帶來了無限的生機。今天,我們詮釋“海者,閩人之田也”這句名言,可清楚地看到古人對海的理解。實際上,顧炎武的這句話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海洋經濟有多么的重要。海,能夠像肥沃的良田,給人們帶來豐收,帶來收獲,帶來希望。
今天,我們建設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要辛勤地耕耘,默默地播種,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的發展,才能使海上絲綢之路越走越遠。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5-02創城進行時丨廈門:市委書記裴金佳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解析廈門創建文明城市的密碼
- 2017-05-021.7萬余個全國巾幗文明崗展示“半邊天”風采:在勞動中書寫巾幗華章
- 2017-04-30持續推進文明城市建設表現不力 16家單位被掛牌警告
- 2017-04-29海滄著力提升全民文明素養 處處展現文明之美
- 2017-04-28豐澤區文明辦組織學習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跡
- 2017-04-28浦城:開展節前整治 確保“五一”文明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