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三六年至一七七一年西班牙鑄造的銀幣
東南網5月9日訊(福建日報廖大珂)15世紀末之后,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迎來了第一波全球化浪潮。1565年,西班牙大帆船“圣巴布洛”號由菲律賓宿務島駛往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拉開了大帆船貿易的序幕。到1815年,最后一艘大帆船“麥哲倫”號開出阿卡普爾科,駛向菲律賓,大帆船貿易持續了250年,其歷時之長是世界歷史上少見的。
跨越太平洋的大帆船貿易航路,使中國與拉丁美洲建立起前所未有的經濟文化交流關系,新舊兩個大陸天各一方的時代從此結束。大帆船貿易航路實際上是以漳州月港為起點,“馬尼拉大帆船”嚴格說來就是運輸中國貨的大帆船。
福建—菲律賓—墨西哥
大帆船貿易航路的開辟
福建與菲律賓在地理上接近,僅一水之隔,雙方的海上交通較為便利,當時從馬尼拉到泉州航行需要一周時間。在西班牙人到來之前,福建與菲律賓的海上貿易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明史·呂宋傳》記載:“先是閩人以其地近且饒富,商販者至數萬人,往往久居不返,至長子孫。”他們運去絲綢、棉布和瓷器等中國手工業品,販回菲律賓的黃金和蜂蠟等物品。
1565年西班牙人在菲律賓建立殖民統治后,由于菲律賓與西屬美洲距離遙遠,本土又十分貧瘠,“既無香料,又無金銀”,生產力低下,連日常生活用品都缺乏,根本滿足不了殖民者的基本生活需要。西班牙船長卡里翁曾說,“在這些島上不可能有任何利益可想,除了有可能打開同中國或其他島嶼的貿易聯系”。
為了在菲律賓立足,維持殖民統治,西班牙人積極招徠中國商人到馬尼拉貿易,依靠中國商人供應從生活用品到武器軍火的所需一切,并從中獲取財政收入和利益。同時,隆慶元年(1567年)明政府在漳州月港開放海禁,也刺激了福建商人前往菲律賓貿易。1574年,西班牙總督拉末沙禮示向西王報告:“中國人每年不斷地增加他們的貿易,帶來許多貨物供應我們。”當時月港是明朝唯一合法的海上貿易始發港,來菲的中國商船都是從這里啟航,月港也因此成為“海舶鱗集,商賈咸聚”的國際貿易大港,馳名中外。
然而,當時菲律賓除了少量肉桂可供出口,別無他產,而西班牙殖民者所能輸出的貨物,“沒有一樣不是中國所已經具備的”,不得不用白銀購買中國商船載來的貨物。當時中國的絲綢、瓷器物美價廉,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好的銷路和很強的競爭力,而西屬拉丁美洲產銀豐富,白銀在中國有較高的購買力,以白銀購買福建商船運來的中國商品利潤豐厚,因此西班牙人認為開展大帆船貿易是增加財政收入的有效途徑。
據菲律賓總督摩加在1609年的報告,西班牙人對中國的貿易很感興趣,因為他們回程可獲利10倍。于是,在高額利潤的刺激下,形成了以漳州月港為起點,馬尼拉為中點,阿卡普爾科為終點的福建—菲律賓—墨西哥的大帆船貿易航路。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