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吳楠文)2000年2月,沈福文因病在重慶逝世,享年94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這位中國現代漆畫藝術開拓者仍用客家話呢喃:“太平、點燈山、科下……”
點燈山下的太平鎮科下人,在中國“書畫之鄉”詔安的沃土上生息繁衍。每年的元宵燈會,科下村總是熱鬧非凡,家家戶戶忙著擺出自家珍藏,字畫墨寶、根雕、陶瓷、漆器等各種工藝品,供鄉親賞玩。沒人說得清雅俗從何而起,只是歲歲相因。
1906年的除夕之夜,沈福文在科下出生。在田間鄉野長大的他,從小表現出對藝術的好奇。因為隔房叔公是遠近聞名的漆器匠人,沈福文常到叔公的漆器作坊瞧瞧轉轉,制胎、上漆、研磨……每一道工序都令他神往,待上一整天都不覺得枯燥。
漆器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因工藝繁復,多是王公貴族的奢侈品。“百里千刀一兩漆”的說法古而有之,意味著要走100里路,在漆樹上割1000刀,才能得到一兩生漆。
1935年8月,沈福文赴日留學,原本是深攻西畫,但在跑遍東京大大小小的博物館、美術陳列館,以及各種手工藝品商店后,令他格外感到震撼的是那些日本繼承并變革中國傳統漆藝之后,再生出來的日本現代漆藝。于是,他決定放棄繪畫,轉而從事漆器工藝的研究。
在蔡元培先生的介紹下,他進入松田漆藝研究所,師從日本“人間國寶”松田權六專研漆藝。他千方百計找到了在中國早已失傳的《髹飾錄》手抄本,按照其中記載的工藝程序反復實驗。
回國后,沈福文應聘為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實用美術系教授,與李有行創辦中華工藝美術社和四川省立高級工藝職業學校。他研究出幾十種已經失傳的古代漆藝技法,精心制作的“脫胎器花瓶”“雙耳花瓶”等轟動全國藝壇,徐悲鴻稱其“為工藝美術事業的五百年來第一人”。
第一個將漆藝帶入中國高等教育、提出大規模整理民間工藝美術的建議……沈福文的大半輩子都在為復興民間工藝美術而奔走,他的漆器與張大千的國畫、劉開渠的雕塑并稱“成都三寶”。
雖然長期定居四川,但沈福文對故土的深情不減。1988年夏,他將珍藏多年,包括吳作人、李可染、關山月、李苦禪等近現代書畫名家在內的295幅作品,無償贈給漳州,當地為此開辟了沈福文珍藏書畫陳列館。1989年,他又將52幅書畫名家的作品贈送給詔安。
科下村有座1900年建成的客家民居,占地60多平方米,前庭掛著關山月題寫的“沈福文故居”門匾。今年恰逢沈福文誕辰111周年,詔安縣將興建沈福文紀念館,面朝點燈山,占地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900多平方米,規劃為福建海西福文(客家)文化園的主體部分。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5-23社區變成小公園 廈門引導居民積極參與文明創建再提升
- 2017-05-23我省深化文明校園創建活動 評審實行“一票否決”制
- 2017-05-23我省深化文明校園創建活動 評審實行“一票否決”制
- 2017-05-22晉江市召開全國文明城市總評迎檢動員會
- 2017-05-22永春縣舉行5.19“中國旅游日”暨文明旅游安全出行宣傳活動
- 2017-05-22傳承家風家教 澆灌文明之花 ——三明市直機關黨工委與市委文明辦聯合舉辦道德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