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有全船隊海運經商時,手工繪制的“抄外洋各嶼山形”航海圖書。
東南網5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喜祖 張藝生)鴉片戰爭之后,中國海運業的空間受到列強排擠。在一片蕭然的背景下,東山海商孫有全,憑借敏銳的商業眼光和過人的膽識,敢于開疆拓土,闖出了一條新的海上商道。
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銅山古城,因港深灣闊,自古以來既是當地的漁人碼頭,又是商賈們對外埠的通商良港。孫有全,銅山(今東山縣銅陵鎮)人,出生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當地人稱“孫九太”。他立足東山海島的優勢,以僑居國外華僑的血緣、親緣、情緣為紐帶,利用發展南洋一帶商貿的有利契機,先后投入巨資建造“永合隆”“永合華”“永合安”等8艘百噸級大型商船,組成孫家“合”字號商船隊。據《東山縣縣志》等記載,孫家船隊貿易范圍極廣,航線東至澎湖、臺灣和琉球,北達天津、高麗等地,南抵越南和新加坡等南洋諸島。
銅山人有句古語“走船走馬三分命”。遠航的“走北船”,更是危險和艱苦的行當,要隨時與海盜殊死搏命。孫有全每次出航都得裝備大炮和火銃。有一次,他的船隊在海上遭遇海盜圍追。面對來勢洶洶的海盜船,他從船艙內抱來滿滿的一布袋大洋,嘩啦啦全倒在甲板上,指著海盜來船大聲吼道:兄弟們,打不過海盜我們全完,打得過他們,這些都是你們的!“頭家”號令一出,全船伙計拼死搏斗,終于打敗了海盜。孫有全一言九鼎,讓伙計們平分了銀元。從此以后,海盜船只要碰上孫家船隊,再也不敢靠近。
孫家船隊以當地的土特產開展“通番”貿易,日漸壯大,財源廣進。“孫家船隊致富海上”的消息口口相傳,使得大家紛紛效仿,不惜投入重金加入海運貿易的行列。其中,在當時東山較為出名的就有高正揚、黃獻珍、李福成”等三位銅山海商。一時間,銅山港檣桅林立,海運事業一派繁榮。
孫有全船隊所到之處,頗受貿易地的“番民”歡迎。清咸豐六年(1856年),孫有全為傳播媽祖及關帝等神緣,特令工匠雕“鳳石龍柱”一式兩對,一對敬奉于銅山龍吟宮始祖廟,另一對敬奉于臺灣鹿港媽祖廟。此外,光緒年間旅居新加坡東山籍華僑建關帝廟,廟里奉祀的關帝神像和多數擺設、裝飾物品,均由孫家“永合華”商船從銅山運送至新加坡。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孫有全逝世,享年72歲。盛極一時的海運明星隕落了,但他的海權意識和敢想敢干的精神影響著一代代東山人。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