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亭嶺下美麗鄉村現場會
文明風6月9日訊(通訊員 卓晉萍 梁亦嫻 )六月,鮮花競放時節,走入城廂區的鄉村,干凈整潔的村道,富有特色的小公園,自在休閑的老人小孩,小橋流水,綠意盎然……這是美麗鄉村的新風景。
整治村莊環境,完善基礎設施配套,這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工作。當前,如何將美麗鄉村建設引入深處,提升群眾幸福指數?城廂區注重產業、生態、文化的和諧發展,精心打造一村一韻、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使得鄉村真正成為村民們的幸福家園。
■產業發展激發活力
一排排透明的大棚在田野中整齊排列,背景是遠處的青山,一片黛綠,氣勢非凡。大棚里種植著辣椒、西紅柿等蔬菜,有的果實飽滿,有的翠綠鮮嫩,生機勃勃,十分誘人。這就是利農集團位于華亭鎮園頭村的現代農業基地。
近年來,城廂區美麗鄉村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效,不少鄉村的面貌得到了徹底改變。但鄉村若要持續美麗,離不開產業的支撐。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才有鄉村的可持續美麗。城廂區各村都在根據實際情況尋找適合自身的產業發展之路,如將美麗鄉村建設與現代農業基地相結合,與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發展同步推進,產業的發展真正激發了鄉村的活力。
在幸福家園典型村華亭鎮澗口村,記者看到了200多畝的花卉基地,自從引進花卉企業,這個鄉村的四季姹紫嫣紅起來。除此之外,澗口村還種植120畝的水果苗木,流轉復墾地塊及村內土地300多畝,建設了農民創業園冷凍庫及物流配送中心。周末農場、農家樂、四季采摘等新型農業休閑項目都發展起來了。為了解決農村勞動力閑置和農副產品銷售難的問題,澗口村還率先成立農副產品電商展廳,幫助農民在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實現增收致富。
在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中,立足旅游資源優勢,城廂區的鄉村旅游已成為旅游的又一大亮點。每逢周末,很多人扶老攜幼驅車而來,品嘗農家飯,采摘鮮果蔬,漫步鄉村小道,盡情享受鄉村自然淳樸的樂趣。
常太鎮嶺下村緊臨東圳水庫,山清水秀,擁有豐富的山林等自然資源、生態資源,村里積極發展“立谷聽濤,鄉野嶺下”為主題的生態鄉村休閑旅游產業,一個集自然山水風光、山地休閑、健身旅游、“農家樂”于一體的生態休閑美麗鄉村正展現在人們眼前。
而在華亭鎮埔柳村、常太鎮馬院村等村莊,鄉村旅游也如火如荼。埔柳村以土地流轉村莊整治為工作切入點,推進拆舊復墾和花卉市場開發,打造宜居宜業的“花卉之鄉”“美麗埔柳”。建有總長約120米的“瓜果長廊”,藤架邊種植葡萄與百香果可供采摘;鄉村美景引得游人醉,一個個以特色種養、生態旅游等為招牌的“特色村”應運而生,也使農家樂、民宿得到了快速發展,增加了村民收入。

華亭鎮花卉世界布展準備
■生態保護提升質量
美麗鄉村拒絕環境污染。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城廂區把生態保護作為重要內容,圍繞“垃圾處理、村貌管理、污水治理、裸房整治、村道硬化、村莊綠化”六項重點任務,全面改善鄉村人居環境,也提升了整體生活質量。
漫步華亭鎮云峰村,你幾乎看不到亂扔的垃圾,一切都干干凈凈,井井有條。村民都養成了不亂扔垃圾,不亂倒生活污水,自覺負責門前環境衛生、愛護花草的良好習慣。“家還是那個家,院還是那個院,卻沒有了雜亂了。”一位村民高興地說。
打造美麗鄉村要盡可能利用原有資源,更多地體現生態田園風光,貼近自然風貌。
靈川鎮徑里村有一座水庫,這里靈山秀水,風光旖旎。該村著力推進“庫區美、環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美麗鄉村建設,投入100多萬元建設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徑里休閑廣場,建成徑里多功能運動場,環庫四周摘種有三角梅、炮仗花、非洲茉莉、山櫻花等1000多株,還建成600多平方米的庫區移民活動中心。同時投入30萬元,建成生態公廁2座。通過整個環庫周邊美化、綠化、亮化的實施建設,徑里成立遠近聞名的生態美麗鄉村。
記者了解,城廂區108個村都配置了保潔人員,壓縮車、掃路王、洗掃車、鏟車、鉤機、垃圾箱、垃圾池、水沖式公廁等也配套完善,確保鄉村環衛保潔長效管理。同時在大力宣傳之下,村民衛生意識和人文素質逐步提高,這是令人更感欣慰、也更有意義的鄉村之變。
建設鄉愁記憶館
■文化傳承散發韻味
美麗鄉村的活力,不僅在于環境的改善,經濟的發展,更在于文化的打造,文化的傳承。一個有文化韻味的鄉村才能真正激發起人們心底的田園之夢,鄉愁之情。
東海鎮蔡厝村有一座清朝年間的“七間廂”古民居,村里對老宅進行修繕,保持原有風貌。在老屋前,根據傳統民俗,建起了仿古戲臺,與“七間廂”古民居相得益彰,村里漸漸有了古意,也有了韻味。
位于木蘭溪畔的園頭村自古以來文化教育發達,素有“文化綠洲”的美譽,古時出過南宋參知政事龔茂良,還有一家“四貢元”,一門“五俊秀”。村里旅居東南亞的僑胞達3000多人,是城廂區第一僑村。因為歷史上名人輩出華僑眾多,所以村莊的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區里聘請專家對村莊面貌及遺留華僑古厝進行調研,設計保護性規劃,對現存有一定的文化歷史價值的傳統建筑以及周邊環境進行保護,保證村落的原生態和完整性。“這些老屋老宅是彌足珍貴的,而村里世代相傳的讀書氛圍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周末時候,時常有對文化感興趣的游客到這里探訪。
華亭鎮埔柳村建起了民俗展覽館,內分8個展區:食俗文化區、農耕生產區、手工紡織區、谷物加工區、家居風情區、柳園戲劇區、生活起居區、村情文化區。這里儼然成為鄉村博物館,鄉愁備忘錄。
古厝的保護,戲臺的開鑼,展館的展示,都讓人感受到濃濃的鄉愁。
而新時代的文化活動室和農民書屋,則成為農民吸取知識相互交流的樂園。
澗口村組建有澗口文藝隊、腰鼓隊、健身秧歌隊等文藝隊伍,定期開展文藝匯演,村民的文化生活豐富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有了文化的滋養,生活更有意味了。
產業發展,生態保護,文化韻味,讓城廂區的鄉村煥發別樣的魅力。(城廂區委文明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