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羅隱為何在福建故事多?
東南網6月2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謝海潮)《舊五代史》說羅隱“字昭諫,余杭人”,這位唐末五代的浙江布衣文人,無職無權,卻在福建留下相當多的傳說。有學者做過粗略統計,羅隱的傳說在福建分布的縣市區至少有33個,與媽祖、朱熹、鄭成功、戚繼光等傳說,成為最有代表性、流傳面最廣的福建傳說。
省敦睦姓氏譜牒研究院客座研究員王志陽甚至認為,羅隱“皇帝嘴乞丐身”的各種故事,切合了“重然諾”的閩越文化特質,影響了福建文化的開發進程。
皇帝嘴乞丐身
沙縣的“做豆腐會發家”,上杭的“受過‘皇封’的地皮好種食”……“與‘分布范圍廣’特征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羅隱傳說模式的單一性?!蓖踔娟栒f,這些故事主要圍繞“皇帝嘴乞丐身”來展開,實屬宣揚“重然諾”這一文化傳統的結果。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錄有古田縣“羅隱的傳說”七則。從“乞食命皇帝嘴”稱呼由來,咒“前塔稻田無收成”,罵“燒瓦要不歇”,說“老介農民犁田不用牛鼻繩”,到最后自我詛咒而被石頭壓死,一個標題七則故事,“一語成讖”仍是貫串其中的最為重要的元素。
稍顯特殊的,可能是建寧的“出酒井”和“南坑草鞋”兩則故事,有了羅隱“改口”的情節。像“南坑草鞋”,羅隱因村民熱情招待而許愿“家家戶戶出秀才”,后與村民起分歧,另賜“南坑草鞋南坑著,出了南坑打赤腳”的金口,但依舊是一則講述“皇帝嘴”的故事。
至晚在明代中葉,羅隱的傳說已流傳到金門,只不過當地人因閩南話“羅”與“盧”音近,誤將“羅隱”當“盧遠”,籍貫亦改為“金門人”,但內容并無實質變化。
“金門盧遠傳說的重心,就在用不同的手法表現‘乞食身皇帝嘴’,能‘出口成讖’的形象特色?!苯痖T采風文化發展協會的學者陳炳容認為,其內容可明顯看出是浙閩兩省羅隱傳說的衍化,但已融入金門的風土環境,是金門化的羅隱傳說。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