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辦主任三人談:推動移風易俗 建設美麗鄉村
2017-07-11 08:23:32 來源:中國文明網
陜西省文明辦專職副主任鮑貽勇 記者:現在很多農村都富裕起來了,在富裕的農村應該如何塑造家風、村風和民風? 劉志堅:富裕的農村,農民的物質生活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為塑造優良家風、村風和民風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物質的豐富并不代表家風、村風和民風會自然而然就好起來,還需要我們善加引導。培養新型農民、培育文明新風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要切實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示范帶頭和農民的主體作用;二要弘揚新時期的鄉賢文化,樹立鮮明的道德導向和價值標桿;三要扎實開展文明家庭創建活動,把一個個文明家庭作為人們夢想起航的地方,努力做到以家訓帶家風,以家風樹村風,以村風揚民風。 鮑貽勇:實際上不管是富裕的家庭還是貧窮的家庭,都有家風村風民風的建設問題。家風好了村風才好,村風好了民風才好,這里面是由小到大的邏輯關系。要堅持富腦袋和富口袋并重。“腦袋”的深層含義其實就是中華民族發展幾千年進程中形成優秀文化傳統。要注意挖掘具有當地特色的,體現當地村落村鎮歷史發展沿革的好的典型,注意發揮鄉賢文化的示范引領作用。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過去傳統的一些東西要用現代的價值觀來衡量,要在剔除糟粕的同時把精神脈絡延續下來。 楊明世:有這么三句話,第一句是倡中華優秀傳統家庭美德,樹優良家風。我們安徽有很多優秀的家風,徽文化中有很多楹聯就是關于家風家教的,比如“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第二句是借村規民約推動移風易俗,立文明鄉風。第三句話是樹新鄉賢文化育德善民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需要新時代的優秀典型引領,新鄉賢包括優秀黨員干部、回歸鄉里報效桑梓的致富帶頭人、身邊好人,道德模范時代楷模,通過他們引領鄉風文明建設。 |
其它熱圖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