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辛識平)
【學習進行時】日前,中國的可可西里和鼓浪嶼雙雙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52處,名列世界第二。今年正值我國首批世界遺產誕生30周年。30年間,中國申遺經歷了怎樣的成長?世界遺產保護帶來哪些文化思考?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專欄推出“辛識平”融媒體評論,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論述,與您一起鑒往知來,探尋申遺的“初心”與“遠方”。
“每一個民族的文化復興,都是從總結自己的遺產開始的。”著名建筑學家、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曾經這樣感慨。
1987年,長城、故宮、泰山等首次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其中長城以全票通過,并獲得評選委員會的高度贊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今天,隨著可可西里和鼓浪嶼申遺成功,中國的申遺之旅迎來了一個新的起點。
三十而立,漸入佳境。30年間,伴隨著不斷升溫的“申遺熱”,國人感受到了申遺成功的喜悅,也越來越在榮譽中看到了責任,在欣賞中懂得了珍惜。如今,每年的申遺新聞都會引發社會的思考和熱議,在“喜大普奔”之外,更提醒著人們多一些清醒和平和的心態,不忘申遺“初心”,走向“世遺”保護的“遠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保護世界遺產,既是為了延續民族的精神血脈,也是作為負責任大國對人類文明的擔當。
不忘申遺“初心”,就是不忘保護的初衷,就是對文化遺產的敬畏之心。一部申遺史,也是對世界遺產價值認識不斷深化、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的過程。1985年我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申遺推動了《文物保護法》的修訂,催生了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準則”。從“文化遺產日”到“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無保護不申遺”的社會共識逐漸深入人心。此次可可西里申遺,就提出“像愛護我們的眼睛、呵護我們的皮膚一樣保護好可可西里的生態環境”;不久前,鼓浪嶼景區日最大承載量下調為5萬人次,一個重要考慮就是加大保護力度。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7-11泉港區召開迎接文明城市總評網上申報工作培訓會
- 2017-07-11晉安區委書記帶隊檢查文明城市建設工作
- 2017-07-11福建醫科大學:文明創建微公益持續發力
- 2017-07-11南靖縣召開創建省級文明縣城實地測評工作推進會
- 2017-07-11浦城縣組織召開創建省級文明縣城電子申報材料培訓會
- 2017-07-11推動移風易俗 建設美麗鄉村 看文明辦主任們怎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