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8月2日電(記者朱基釵涂洪長)參加婚喪喜宴不僅不要隨禮,還能收到主家少則數百、多則數千元的紅包;有錢的擺闊擺上幾百桌,沒錢的“打腫臉充胖子”四處舉債;主家不知請的客人是誰,來客也不認識主家……
曾幾何時,在沿海僑鄉福建長樂市,婚喪喜慶講排場、比闊氣,大操大辦、分發紅包之風甚囂塵上,“結不起婚”“死不起人”成為當地老百姓的難言之隱、心頭之痛。
去年以來,一場“清風運動”讓多年的歪風陋俗得到了根本整治,群眾如釋重負,拍手稱快。
這場移風易俗的實踐是如何進行的?帶給我們什么啟示?新華社記者近日在長樂進行了調查。
“面子”成了心頭之痛
7月17日中午,在長樂市營前街道長安村的“長安四林祠堂”里,一場喪宴正在舉行。林家三兄弟依當地習俗在祠堂里為去世的母親舉辦喪宴感謝親友。
“以前起碼要七八十桌,最少給每人分200元,現在新辦簡辦,至少能省十五六萬。”長安村黨支部書記林巖云告訴記者,今年以來村里已經辦了4起紅白喜事,已經不再“分錢”了。
這種變化,贏得了村民們的真心點贊。
“過去比誰分錢多,不僅給大家帶來了經濟負擔,也帶來了精神負擔。孝順應該在生前,讓老人安享晚年,生病了有人照顧,而不是去世后分錢炫耀。”林家三子林章說。
婚喪喜慶大操大辦和“分錢”的陋習,在長樂已有多年歷史。作為名副其實的僑鄉,長樂常住人口70多萬,在外僑胞就有50多萬人。當地人十分看重宗族鄉里關系和傳統儀俗,有“有裙無褲紅白喜事也要顧”、婚喪喜慶講“面子”的鄉俗文化。同時,當地民營經濟發達,以紡織產業為主的規模以上私營企業達380余家,長樂人在外地興辦了大量鋼鐵產業,有“在內紡織、在外鋼鐵”之說。
“‘分錢’的習俗,發源于早年民間的‘分祭’,即主家給送殯鄉親分些點心以表答謝。隨著上個世紀90年代初華僑歸國‘會親戚’辦宴席、答謝親友,尤其是大量民營企業主發家后推波助瀾,使得操辦規模和紅包金額不斷水漲船高,炫富比闊、鋪張浪費之風泛濫開來。”長樂市委書記許南吉說。
據介紹,在2013年前后,風氣最盛之時,已演變為逢宴必“分錢”的地步——家庭條件一般的群眾操辦婚禮,酒席一般要30-80桌(每桌10人),每人隨桌發200-500元紅包,經濟比較困難的也要發100元;操辦壽宴喪事時規模和發錢數額更是遠甚于婚禮。私營企業主等富裕人群操辦時,酒席規模動輒二三百桌,隨桌發放現金均在每人1000元左右,有時來賓每人能分到四五千元……
風氣愈演愈烈,危害越來越深。
民營企業主借機大肆宴請當地黨員干部,將其作為比闊氣、攢人脈、撐信用的平臺,導致政商關系不清,誘發廉政腐敗風險。
“對主家來說,面子不僅體現在宴席桌數和紅包大小上,更體現在來賓身份上。一些私營企業主請領導干部時,還專門留幾桌讓其幫忙請別人來,認不認識無所謂。”福州市紀委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廖友新告訴記者。黨員干部跟風參與,極大助長了歪風陋俗。
受“面子”影響,普通老百姓也被“綁架”,條件好的盲目跟風,條件差的只能“打腫臉充胖子”。
有的子女怕被人瞧不起,四處舉債操辦;有的兄弟姐妹經濟條件差距較大,為操辦老人壽宴喪事出錢多少而爭執反目;有的老人怕過世后讓晚輩負擔太重,有病不吃藥給子女攢錢;有的年輕人相親要看對方家里健在的老人多不多,怕負擔不起;有的已經有了孩子,卻不敢結婚辦喜宴……
“結不起婚”“死不起人”,這些苦嘆反映了當地老百姓的心中之痛。痛定思痛,一場移風易俗的變革在當地也開始萌發。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