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在福建歷史文化名人中,嚴復值得大書特書。”福建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孫漢生如是說。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開始立項出版《嚴復全集》,孫漢生和同事在審讀嚴復文章和譯著時,常常拍案叫絕,認為嚴復思想深邃、目光犀利,100多年前的言論,今天仍覺新穎,猶如黃鐘大呂警策于耳。
嚴復(1854—1921),侯官(今福州市)人。1877年3月,由船政學堂選派,他從馬尾港出發,前往英國格林尼次皇家海軍學院學習。兩年多的留學經歷,為他日后的翻譯打下了學術的功底,促使他政治、文化思想的形成。
“嚴復譯著有力地推動了中國人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的更新。”孫漢生說,嚴復最突出的貢獻,就是思想啟蒙。
他翻譯的《天演論》,首次將達爾文的進化論介紹到中國,成為近代以來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前,影響最為深廣的社會思潮;在社會治理上,他翻譯《法意》;在市場經濟理論方面,他翻譯《原富》……一系列譯著之所以引得“四方讀書之子爭購”,首先在于嚴復對民族前途命運的熱切關注和深刻思考,選題切合時代的主題和需求。在譯文中,他常常加入大量按語,闡明自己的思想主張,如提出“自由為體,民主為用”的觀念,使得翻譯活動不僅僅停留在傳聲筒上。
“貧民無富國,弱民無強國,亂民無治國”,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嚴復尋求“一種之所以強,一群之所以立”的救國之道。作為中國新式教育的倡導者和力行者,嚴復提出了救治良方,即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重塑國民性。
民國初立,因經費困難,教育部有停辦北京大學之議。身為首任校長的嚴復據理力爭,并多方籌款,使北大得以幸存。他以“兼收并蓄,廣納眾流”為辦學宗旨,開啟蔡元培辦學思想之先河,為中國大學樹立了典范。
“全盤西化和抵制外來文化,都是偏執一端的狹隘心態,而嚴復不是,他對古今中外的文化始終抱著一種理性的、開放接納的心態。”孫漢生說,嚴復最吸引人的,是其獨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無畏勇氣和執著精神。
辛亥革命之后的社會混亂,新文化運動的狂飆突進,這時的嚴復冷靜發聲,對傳統文化表現出理解的同情,以至長期以來被視為“保守”。
而在今天看來,即使在晚年,嚴復仍具備開放的胸襟,對中國舊學帶著更多的溫情和敬意。他無疑是一位理性的愛國者。 本報記者 樹紅霞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