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礦業家郭福安
東南網8月1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郭安)宋真宗年間,有一位叫郭福安的礦業技術官員,受當時朝廷的派遣,來到上杭紫金山開發金銅礦。由于歷史的原因,郭福安與紫金山結下的這段不解之緣,一直被人遺忘,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掃去覆蓋在郭福安身上的歷史塵埃。
據1875年修編的《杭川祝山郭氏族譜》記載,任鹽鐵司承事郎、時年38歲的郭福安,受朝廷敕命率100多名礦業技術人員和礦山治安人員赴上杭縣鐘寮場,整治所轄的紫金山金銅礦的開采,其時鐘寮場“坑冶盛興、商族輻輳”,一片繁榮景象,每年向朝廷進獻不少的貢金和純銅,《宋史》載:“天下產金六州,在閩惟汀有之。邑之金山,康定間(1040年)產金,至皇佑時(1049年—1053年),中書備對貢金之167兩(折合5219克)。”因此,鐘寮場成為北宋王朝重要的幣材制造基地。為此,后人把郭福安稱為古礦業家。
上杭自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建縣以來,南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年)知縣事黃葵創修了第一部《上杭縣志》,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知縣事鐘紹安主修第二部《上杭縣志》,對開辟上杭縣城(1168年,上杭縣城由鐘寮場遷至郭坊,即今上杭縣城)過程及郭福安開采紫金山金銅礦的業績都有詳細的記載。明朝憲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知縣肖宏、縣丞陳清續第三部《上杭縣志》也有如實的記載。可惜這三部縣志均已佚。但是到了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年)知縣徐綬修縣志時,開辟上杭縣城及郭福安開采紫金山金銅礦的史實在當時的政治氣候影響下被砍削得一字不存。
2009年,紫金山國家礦山公園建成。公園入口主碑的人字塔第一版浮雕墻和出口處大型銅浮雕等,都分別展示了北宋鹽鐵官郭福安受朝廷敕命到紫金山開采冶煉金銅的歷史場景。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