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被毀掉的赤寨會議舊址上重修的革命文物。
2002年4月,永定在赤寨村修建“軍政亭”,并樹碑紀念赤寨會議暨閩西南軍政委員會,以緬懷英烈,激勵后人。
西溪鄉七橋村的廊橋“光榮橋”,是一座被賦予光榮與夢想、繼承與傳揚的流芳之橋。
位于西溪鄉禮田片區的永定客家古鎮項目一期工程已進入尾聲,充滿韻味的古建筑群落初具雛形。
突困境 戰時會議定方針
平均海拔800余米的龍巖永定區西溪鄉四聯村赤寨自然村,是閩西著名的革命基點村。這個位于永定金砂、湖雷、合溪等鄉鎮山區接合部的小山村,也是一場對閩西三年游擊戰爭影響深遠的重要會議的重要見證地。
時光倒回至1934年。彼時,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后,閩西蘇區的革命形勢頗為嚴峻。閩西各縣分散在山區堅持斗爭的紅軍游擊隊和地方武裝被敵人分割圍困,由于失去上級領導,互相聯系中斷,只能各自為戰。當年12月,張鼎丞受命回閩西領導革命斗爭。
翌年3月,張鼎丞等根據紅八團、紅九團在敵后開展斗爭成立軍政委員會的經驗,提議成立閩西軍政委員會,以統一領導閩西軍事、政治斗爭。在閩西軍政委員會的領導下,上杭、永定、龍巖一帶形勢開始出現轉機。
1935年4月,中共中央分局委員陳潭秋及譚震林、鄧子恢等率領部分紅軍由江西突圍到達永定與張鼎丞部會合。會合后,這些革命先輩們,立即在當時的永定縣上溪南區赤寨村召開閩西南黨政軍領導干部聯席會議,即著名的赤寨會議。
據記載,在會上,陳潭秋代表中央分局傳達了黨中央給中央分局關于“立即改變你們的組織方式與斗爭方式,使之與游擊戰爭的環境相適合”的電報指示精神。接著,他提出了閩西南當前的任務是:“開展廣泛游擊戰爭,調動進攻中央蘇區的敵人向外撤退,同時要從保存有生力量的原則上作戰。”
隨后,張鼎丞在會議上作了報告,分析了閩西的形勢。他指出:我們要面對現實,中央蘇區已經失守,當前紅軍游擊隊的主要任務已經不是吸引敵人,而是應該轉向如何保存自己,堅持下去,運用靈活的游擊戰術,緊密依靠群眾,堅持長期的游擊戰爭。
“經過2天的討論,與會代表統一了認識。”龍巖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吳升輝介紹說,最終,赤寨會議決定改變“保衛蘇區,等待主力回頭”的方針,確定了“開展廣泛的、靈活的、群眾的、勝利的游擊戰”的基本方針和“軍事上粉碎敵人的‘清剿’,保存有生力量和鍛煉現有部隊,政治上保持黨的旗桿和黨與群眾的密切聯系,組織上保持黨的純潔性、戰斗性,保持各地領導骨干的安全與團結”的基本任務。
依據《閩西人民革命史》的記載,赤寨會議決定將不久前成立的閩西軍政委員會,改為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并推舉張鼎丞為主席。鄧子恢任財政部長,譚震林任軍事部長,郭義為任組織部長,方方任政治部主任,朱森任參謀長。同時,在閩西地區設立永定、永東、杭代、龍巖和新汀杭五個縣委。
“為了適應游擊戰爭的特點,發揮部隊獨立作戰的優勢,赤寨會議還決定把閩西南紅軍游擊隊劃分為多個作戰分區。”永定區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賴立欽介紹說。
據龍巖市黨史部門編撰的《閩西紅色縱覽》一書記載,這些作戰分區分別為:第一作戰分區,由紅九軍團第二營和明光獨立營組成,司令員羅忠毅,政委方方,在龍巖、連城、寧洋三縣邊界地區活動;第二作戰分區,由紅九團第一、三營和游擊隊組成,司令員吳勝,政委謝育才;第三作戰分區,由紅八團和龍巖游擊隊組成,司令員丘金聲,政委邱織云,分別領導各地游擊戰爭。此外,紅二十四師100多人、卓林大隊以及永定、杭代、新汀杭等獨立營,在永定、上杭地區活動。
衛蘇區 彌天烽火舉紅旗
紅軍主力長征后,留在閩西的福建軍區主力部隊,頑強地抗擊著十倍于我的國民黨軍隊。然而,勢力單薄的紅軍游擊隊終因寡難敵眾,在連續受到敵人的襲擊后,退守山區,堅持同持續“清剿”的國民黨軍隊開展游擊戰爭。
孤軍奮戰,分割被困,面臨著堅持長期游擊戰爭的考驗,這是當時紅軍游擊隊最為常見的處境之一。“1935年是閩西三年游擊戰爭中最為艱苦的一年。”《閩西人民革命史》一書,這樣評價這段艱苦卓絕的歲月。
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赤寨會議召開了。
“這次會議,在閩西革命斗爭轉折的關鍵時刻,及時地實現了向全面開展游擊戰爭的戰略轉變,對于閩西地方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堅持三年游擊戰爭的勝利具有重大的意義。”對于這次影響深遠的會議,吳升輝這樣認為,閩西南軍政委員會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后,創造性地把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起來,在后來的斗爭中,反復教育干部從挫折中吸取血的教訓,不斷克服“左”的錯誤影響,從而保證了閩西三年游擊戰爭的勝利。
“它糾正了當時的‘左’傾冒險主義,對堅持開展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粉碎國民黨軍隊殘酷‘清剿’,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并為后來游擊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賴立欽這樣評價。
據《福建中央蘇區縱橫——永定卷》一書記載,赤寨會議后,閩西南軍政委員會領導分赴各地,傳達貫徹會議制定的方針任務。同時,各個紅軍游擊隊分頭轉入指定的作戰地區,從此閩西南地區的游擊戰爭全面地開展起來。
“在那里的紅軍統計至少在5000人以上,如紅第八、第九、第十七、第十八等團及明光獨立營、代英獨立營、永定獨立營,龍巖游擊大隊,永東第一、二、三游擊大隊,永定抗日游擊隊等都非常活躍。”“那里的黨有很大的發展。陜甘邊區的同志們:讓我們和閩西南紅軍互相配合著共同向勝利的道路上邁進啊”,珍藏于永安市檔案館1936年2月16日出刊的 《紅色中華》,在一篇題為 《蓬勃發展著的閩西南赤色游擊戰爭——在杭永巖寧安一帶還存有大塊蘇區,當地紅軍非常活躍》 的報道中,這樣詳細介紹了赤寨會議后閩西三年游擊戰爭時的情形。
據龍巖當地黨史資料記載,閩西南軍政委員會及其領導下的紅軍游擊隊,粉碎了敵人五次“清剿”,在政治、軍事方面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在組織上獲得了鞏固與發展,保持了黨在閩西的革命旗幟,保持了黨在閩西革命的戰略支點地位與作用,成為連接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一支重要力量。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