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批中的家風文化
僑批抵萬金
東南網9月1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鄧達宏)僑批匯集厚重人文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作為“不會說謊的歷史文獻”,處處透出中華民族家風文化的精氣神,“孝悌為本”“家國一體”“誠信處世”“勤儉持家”“勤學向上”“立德樹人”等傳統教育觀,即便是在當下,仍值得借鑒。
孝悌為本
中華民族的家族文化在僑批中隨處可見,批信內容處處蘊藏著孝敬父母、忠于家族的傳統文化。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初一,菲律賓華僑莊文梯從菲律賓寄信予晉江青陽下市街母親收的批信。信中尊稱母親為“母親大人”,且用“尊前敬稟者”用詞極為恭敬,從精神層面透出對母親的敬意,儒家的“禮”文化突顯。而當知道母親“染病許久”,懷揣忐忑之心,深深自責,“兒在山河遠隔,不得奉待母親大人”,認為自己是“不孝至罪也”,對母親敬愛的情感彰顯無疑。他再三叮囑,要“小心照顧奉養矣”,不可為家事多煩惱,游子的孝心表現得一覽無余。附去“龍銀拾五大員”,“到可收入”,從物質上予以贍養母親。這種自謙自責的樸素語言,對家庭、家族都起到榜樣與傳承的作用。
家風文化作為一種家族文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從精神實質方面來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教育化的文化,而家風是一種‘文化化的教育’”,由此,家風與傳統文化是共生共榮的。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