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教師師德建設,是國家有關方面近年來持續深入常抓不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近年來,中小學師風師德得到重塑,教育不良風氣得到遏止,個別教師身上存在的不良習慣和有違師德的做法受到抵制,校風校貌煥然一新,重德藝精的優秀教師紛紛涌現,這些良好的現象有目共睹。
同時,師德的構筑絕非一日之功,師德有基于德行和內心操守的屬性,除有外部表現和行為表象之外,還更多的體現在教師作為教師的內心自省、內心美好、內心的職業操守等方面,而這些,恰恰是難以完全量化為具體指標并進行要求和考核的。
譬如,此前教育部出臺過有關紅頭文件,明確規定了中小學教師不可觸犯的10種師德禁止行為和高校師德7條紅線,提出違規收受禮品禮金和有償補課等六個嚴禁。然而,“不收禮物”“不體罰學生”等紅線,本質上應是身為教師和教師職業的最低標準,將其作為師德的一部分來考量,固然有必要性,但一定程度上會模糊和混淆師德的真正標量。或者說,完成了這些最基本的職業操守,就算是公眾希望的好教師嗎?或者說,教育部門如何答復公眾心中何謂“最具師德教師”是什么樣的這一疑問?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世界上有兩件事物最值得敬畏,一是頭頂的天空,二是心中的道德律令。真正的道德始終也必然存在于內心,外部和外在表現只是道德的一個層面。德的遵守在于內心對德的敬畏。放諸于教師群體同樣如此。如果我們的教師,不能真正將教書育人當成信奉畢生的職業,不能真正將教育孩子作為自己最神圣的職業理想,并在內心道德標尺上始終奉為圭臬,一些外部的師德約束與考核終將作用不大。
從古至今,國內優秀的為人師表者很多,無一不是真正將“德”放于內心,像神明一樣信仰和信奉它,事事為人師表,處處為人楷模,這是理想中的師者形象。具有良好師德的教師,必然是內外統一的。師德的遵循與構建,須內化于心,才有可能外化于行。像春風化雨那樣,無不是基于內心的美好。所以,構筑教師師德,不僅要有政府引導與輿論呼應,更需一步步扎扎實實強化教師內心師德。最終,形成良好的外部環境,良好的外部環境會進一步影響和浸潤教師。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