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探”精神 “基地”靈魂 福建省第二地質勘探大隊在文明創建中突出行業特色,以“鉆探”精神推進文明創建向基層縱深發展。利用天氣較好的端午節、中秋節時段,借助“我們的節日”載體,開展“我們的節日·中秋到基層”活動,把溫暖送給節日堅持辛苦工作的一線工人,把文明創建知識和文明宣傳、文化活動帶到一線;而文明也成為每一處鉆探“基地”的靈魂,鉆探人在哪里,文明就在哪里,互為動力,相得益彰。大隊連續獲得福建省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文明單位稱號,正在爭創第十三屆省級文明單位。 “鉆探”精神,體現了敢打硬仗、敢啃硬骨頭的精神,體現奉獻、犧牲、責任、擔當、效能、先行的“二勘精神”。大隊組建于1971年,是一支專業從事地質勘查工作的隊伍,屬地礦艱苦行業。工作范圍涉及固體礦產勘查、礦山鉆探等多個領域。工作地域分布省內10多地及上海、浙江等7省。累計完成鉆探進尺135萬米,先后探明了數十處大中型礦床,為福建閩西北基礎工業的發展和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 堅持“文明高度”。大隊黨委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的開展,立足行業特點,以山一樣的力度,藤一樣的韌性,水一樣的靈動,形成“鉆探”精神,堅持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班組、文明樓院、文明家庭“五個文明”一起抓。將文明創建納入單位年度工作計劃一同部署,保障經費,明確責任,由隊屬各黨支部具體抓好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的落實。 注重“思想統一”。加強職工思想道德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單位大門前和隊部大院、辦公樓道、項目工地懸掛價值觀、中國夢等公益廣告宣傳牌;以道德講堂為平臺,每年開展身邊好人、愛崗敬業、“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文明點贊”等活動,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強化“三光榮”傳統教育,用地勘特色文化凝聚、激勵約束職工,引導廣大干部職工家屬積極參與“五大創建”活動;關愛未成年人成長,資助永安一中6名困難學子1500元/人年,組織職工、家屬踴躍為貧困山區捐衣愛心;開展好人建設,挖掘推薦單位身邊好人曾西杰、孝老愛親林碧珍、拾金不昧何滿昌、愛崗敬業魏珍丁等好人事跡。 努力“文明帶頭”。開展城鄉、社區文明共建共享和志愿服務活動,開放單位的游泳池、籃球場等文體活動設,提供給駐地周邊群眾共享。三年來組織700多人次參加“垃圾不落地、文明好習慣”撿拾白色垃圾、交通秩序引導、認養綠地、社區環境衛生整治等近60場次的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連續8年組織單位職工開展無償獻血活動,近三年組織百余人共計獻血33600ml。 抓好“文明主聲”,開展文明風尚傳播活動。辦好單位文明宣傳欄和網站,支持鼓勵廣大職工撰稿宣傳文明創建;每年出文明專刊4期,每年有50余篇(條)信息在隊網站上刊登;組成10人網絡文明傳播志愿服務隊,每月在博客、微博上發90篇(條)文明消息,傳播文明風尚。 “基地”靈魂,以文明宣傳引導員工做文明人、干文明事、傳文明風。所謂“基地”,其實就是項目所在地附近的民房。而項目多在深山,鉆工們轉戰山野,哪有礦種哪安家,常常在“沒有路的地方”徒步穿行,最遠的工地不通車,要徒步幾小時才能抵達。簡陋的鉆棚,在專業術語中被稱為“一線機臺”,呈塔型,塔體以厚帆布圍繞遮擋風雨,地面井口覆蓋木板供”鉆工”站立,工作實行兩班倒,從早晨6點“鉆”到子夜24點,迎朝陽,伴星辰,向下鉆孔數百米,為國家探尋寶藏。 因此,鉆探工們離山近,離家遠,遠在陜西、安徽……近在閩南、尤溪……來自國土的四面八方,因“勘探”成為一家人,借民房為“家”棲息。盡管工作生活條件相當艱苦,他們仍然把文明帶進了大山深處。 大隊堅持開展“機臺文明”和“寢室文明”建設,每接到項目,都會在搭建好的“一線機臺”內,懸掛張貼文明宣傳標語;每覓到一處“家”,都會打掃得干干凈凈,懸掛張貼圖文并茂的文明標語牌匾,內容溫馨純樸,既是裝飾,也是提醒,提醒員工們言行文明,用每一天的汗水和行動,把文明,大大地寫在他們走過的地方,以細節彰顯文明單位的良好形象。實現“只要有鉆工的地方,就有文化和文明”,使文明成為“基地”的靈魂。 揮別,沒敢回頭,車窗反光隱約見晃動的臂影,我知道,那一群“鉆探人”還在揮手。同事小紀感嘆說,盡管自己生長在農村,但要在這樣方圓數十里荒無人煙的地方,可能也呆不住。相聚一日,記不住他們的姓名,也許記錯了他們的“職務”,但相信他們不會在意,他們在意的,是這份“節日文明情”。 一種感動,一種幸福,夾雜著一抹淡淡的鄉愁,流露在鉆工們明顯的“地方口音”中,這種不是鄉親勝似鄉親的情,甚至擴散到素不相識的人。那位來自陜西三原的大學生,希望他很快能找到女朋友;那位53歲的“鉆二代”孫進川,希望他能圓“艱苦工種55歲退休”的回家夢;那位要去北京領獎的“最美鉆工”,祝福他一路平安……笑意寫在臉上,鄉愁放進心里,文明創建在永安,在這里,早已如春風化雨融進親情般的溫暖中,樸素而真誠……“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ㄓ腊彩形拿鬓k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