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爚像
云莊書院
東南網(wǎng)10月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吳柳滔 通訊員 鄧雪 文/圖)位于南平市建陽區(qū)西北的莒口鎮(zhèn)馬伏村,曾有一座云莊書院。在古時,書院規(guī)模宏大,景色優(yōu)美,有太平鐘秀、芳洲夕照、古剎晨鐘、九曲廻流等美景。書院歷經(jīng)興廢,現(xiàn)存一座劉氏祠堂,為清乾隆年間建筑。
走進馬伏村,麻陽溪蜿蜒南流,古樸的街門兩面門額上各清晰刻有“太平鐘秀”“芳洲映瑞”四個大字。一千多年,劉氏耕讀傳家,人才輩出。此村因朱熹之徒劉爚而聞名,因云山書院而顯厚重。
朱熹的四大弟子之一
劉爚是誰?連建陽百姓對他都感到陌生。這樣一位不可忽視的理學家被遺忘于歷史潮流中,也許只有云莊書院那殘存墻壁還記得他的功績。
劉爚(1144—1216),南宋大臣、理學家,字晦伯,世稱云莊先生,建陽崇泰里(今建陽莒口鎮(zhèn))馬伏人,潭陽七賢之一,朱熹重要弟子。嘉定九年(1216)二月,工部尚書劉爚去世,宋理宗皇帝下詔“以光祿大夫告其第”。
劉爚位列朱熹的四大弟子之一,配祀考亭書院朱子祠,歷代文人對其贊譽有加,他是朱子理學中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
劉爚的父親受學于屏山劉子翚、籍溪胡憲,所著文章“意氣偉然,音節(jié)華暢”,學問深厚。少年時的劉爚在家中跟隨父親學習,父親傳授其二程理學,為其打下夯實的理學基礎(chǔ)。
乾道六年(1170),27歲的劉爚終于遇到了他人生的重要導師。
原來,他遇到了來寒泉精舍守孝的朱熹,因緣際會,才得以受學于朱熹,這不正是人們所說的“少習家訓,長得明師”。
從朱熹學后,“出入門,切磨講貫者數(shù)十年,視他從游之士為最久,而所造為獨深”。朱熹又推薦他問學于呂祖謙。時人稱劉爚“素以詩書為業(yè)”,所著書籍繁多,但是保存下來的很少,這也是為什么他作為朱熹的弟子,取得的成就很高,卻不甚出名的原因。
劉爚一生主要著作有《奏議史稿》《云莊外稿》《云莊續(xù)稿》《經(jīng)筵故事》《講堂故事》等,另有《云莊文集》十二卷被收入《四庫全書》。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