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生鐘)《二十四孝》處處表現了古人孝敬父母的稚子之心,只不過微言大義,現在許多朋友難以讀懂,往往只停留在字面上去解讀。那么,它的作者郭居敬到底是何許人?
據《延平府志》記載:郭居敬“性至孝,事親左右,承順得其歡心。既沒,哀有過而與禮稱。”他為了普及孝道,“嘗摭虞舜而下二十又四人孝行之概,序而詩之。名《二十四孝詩》,用訓童蒙”。郭居敬還“博學好吟詠,詩文不尚富麗”。《閩書》在《英舊志·韋布》里,把他和理學大師李侗輯在一起,記載了“虞集、歐陽玄諸公欲薦于朝,居敬牢讓不起”的事實。
郭居敬是元朝中后期的尤溪縣(即今大田縣廣平鎮)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舊稱“四十五都”的廣平從尤溪劃出,合并到新置的大田縣,故在萬歷十一年(1583年)的《延平府志》郭居敬條目下,注有“今隸大田”四字。
因為是個沒有取得功名的“布衣”,郭居敬的生平鮮為人知。1585年,原撫州府通判、大田“三峰”才子之一的廣平人郭奇逢,在題寫郭氏族譜序時說:“邑縣志孝子郭居敬為尤小村人,然堆洋葉洪公謂曾得居敬所著《百香詩》官本自署為廣平人,洪宿耆非妄語者,殆考村訛為小村與?否則小村之郭自予宗而徙居于彼也!”
這里提到的《百香詩》,為101首詠物七言絕句,每首末字皆押“香”韻。書后附有《題百香詩稿》詩3首,作者為同時代河南人孝友蔡文卿、福建興化路知事盧可及、長樂人承事郎福州路侯官縣尹黃文仲。這段話是說,廣平隔壁村的葉洪公得過官版的《百香詩》,作者郭居敬在書中自署為廣平人。這位郭家后人認為,尤溪“小村”是“考村”的口誤,因為廣平洋內缺水,歷史上曾經叫過“烤村”。或者,小村之郭是從廣平遷去的。
“所著有《百香詩》行于世”,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修纂的《大田縣志》,明確這樣記載。“郭居敬《百香詩》一部一冊”,在正統年間(1436年—1449年)的《文淵閣書目》中也有記載。日本京都龍谷大學圖書館,還藏有室町時期(1336年—1572年)的《新編郭居敬百香詩選》抄本孤本。
北京大學楊鑄教授見過泰寧刻版的《百香詩》,他在《清刊本〈百香詩〉小考》中介紹,薄薄的一冊僅28頁,用紙和印工都很一般,前兩頁載序二篇,前序署“歲康熙丁丑年(1697年)夏月木天學人劉植題于杉陽爐峰之北樓”,序中稱:“元處士郭居敬《百香詩》,寓香山遺老意也。居敬遠孫二洋君復刊問世,寓一派書香意也。”后一序則是“尤邑萬足竹軒逸人王經生”撰。序后兩頁為“諸公品題《百香詩》”,存錄了與郭居敬大致同時代的8位文人的9首題詩。《百香詩》正文共17頁。
清刊本序言中,王經生稱《百香詩》“妙如聯珠綴玉,奇如怪石枯松,誠杰作也”,并且提到郭居敬《二十四孝詩》“傳諸書林,鋟梓以行于世久矣”。
已知廣平郭氏十四世祖泳四公,諱孔章,字二洋,生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卒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享八十七壽。郭二洋登康熙十六年(1677年)貢廷試第六十名,始授邵武府泰寧縣司訓。從楊鑄的文章和廣平郭氏族譜的記載推斷,郭二洋因在泰寧做官,故在當地刊印了《百香詩》。
清刊本在日本抄本已有的蔡文卿、盧可及、黃文仲3人題詩基礎上,增加了郭貫、陳天錫、黃性觀、陳鼎、郭復寶5人題詩,黃文仲一人存詩2首。書的最后還有與郭二洋同時代的“泰寧令”“泰寧城守”“泰寧諭”“泰寧尉”“州司馬”“歲進士”“翰林待詔”等38人題詩。在這些人中,最難得的要數郭復寶的出現,刊署“伯氏郭復寶秀峰”,他的題詩稱:“吾弟詩狂欲上天,老兄只得助吟箋。碧波深處驪龍睡,采得明珠帶玉涎。”由此可知,他似是郭居敬的兄長。
郭居敬的學識成就,在當時肯定要有富足的家業支持,只有衣食無憂,而且還能夠經常到各地游歷和訪師問友,他的文才及人品才可能被發現認可。舉薦者虞集是元代著名的學者和詩人,官至江西行省參知政事;歐陽玄出任過福建廉訪使;《題百香詩稿》的作者盧可及,在至順(1330年—1332年)時任福建興化路知事。他們都是當朝上層人物,郭居敬能得到他們的器重并非易事。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