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1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升文)提及抗倭英雄,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戚繼光,另一位曾與戚繼光齊名的抗倭名將、福建鄉賢俞大猷,世人則知之甚少。其實,俞大猷身經百戰,威名赫赫,與戚繼光并稱“俞龍戚虎”。俞大猷到底建立了怎樣的不朽功勛?又何以被歷史忽略乃至遺忘?近日《大明雄風·俞大猷傳》一書作者曾紀鑫做客省圖“作家講壇”,為讀者講述俞大猷的人生歷程,描寫了他轉戰南北、抗擊倭寇的不朽功勛。
受百姓愛戴
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年),俞大猷出生于泉州府晉江縣河市濠格頭村(今泉州市洛江區河市鎮)一個世襲的低級武官家庭。他五歲那年進入私塾念書,十五歲即中秀才,被時人稱為“十才子”之一。二十九歲時,俞大猷投筆從戎,僅當了個百戶小官。
俞大猷一直在讀書習武,積累準備,直到三十三歲這年考中武舉,才由世襲的百戶升為千戶,派往海島金門,擔起獨當一面的守御之責。
曾紀鑫說,俞大猷一生的主要功績,自然是抗擊倭寇。在此之前,他曾輾轉多地任職。每到一地,俞大猷總是平息盜賊、教化百姓、施以仁政,受到當地百姓愛戴。離開之時,百姓都自發地為他勒石立碑、建立生祠,“呼公為俞佛而禱焉”。
俞大猷駐守金門,廣施仁政,奪官離去之時,百姓依依不舍,為他建了一座生祠。所立石碑《都督俞公生祠記》至今仍在,其中有語道:“公為金門御而公廉,孚以恩信。有荊楚劍法以教士卒,有詩書禮樂以育英才,有圣訓規條以帥父老子弟行鄉約。”
俞大猷率領“俞家軍”抗擊倭寇的地方,當地百姓或建生祠感念他的再生之恩,或以他的名字命名以作紀念,如浙江鎮海俞大猷生祠、麗水市大猷街等。
但愿海波平
明朝嘉靖中期,倭寇在浙江、福建、廣東一帶猖獗橫行,燒殺擄搶,無惡不作。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四月,萬余倭寇駕船一千多艘,大舉進犯浙東,朝廷震驚。七月,俞大猷被任命為溫、臺、寧、紹等處參將。十一月,他從海南瓊州趕赴浙江,自此踏上了艱難漫長的抗倭之路。
縱觀俞大猷的抗倭歷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俞大猷在浙江、南直隸抗擊倭寇;第二階段,從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任福建總兵官,到倭患基本平息。
第一階段是倭寇勢力最為強盛、猖獗的時期,七年之間,俞大猷抗擊倭寇經歷大小戰役數十次,功勛卓著。剛一上任,俞大猷就抓住重點,提出了水戰殲敵的方略:在海洋、港灣、內河設置三道戰線,層層防御,步步圍堵,以長制短,同時注重陸兵的守衛。其防御戰略可概括為“大洋雖哨,而內港必防;內港雖防,而陸兵必練;水陸俱備,內外互援”。
第二階段抗倭,俞大猷先是取得著名的平海衛大捷,然后轉戰廣東,破倭于鄒堂、海豐等地,南澳之戰大敗廣東勢力最強的從倭海盜吳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吳平率殘部逃入安南,被追蹤而至的明軍徹底殲滅。東南沿海為害劇烈的倭患,就此基本平息。
俞大猷在抗倭戰爭中,不僅有高屋建瓴的戰略指導思想,也有采取靈活機動的戰術,嘉靖年間所取得的幾次具有決定意義的重大勝利,都離不開他謀定后動的正確指揮與身先士卒的勇猛頑強。難能可貴的是,俞大猷打了勝仗,從不居功自傲。正如俞大猷在一首詩中所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