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村的金字牌匾
東陽村十一進士
東陽村古建筑群
東南網11月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全媒體記者 歐碧仙 通訊員 朱崇飛 文/圖)莆田被譽為“文獻名邦”,不僅在于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更在于莆田歷史上科舉鼎盛,人才薈萃,累代共出進士2482人、文武狀元21人、宰輔17人,演繹了中國科舉史上莆田讀書人宏大的命運交響曲。燦爛的科舉文化,構成了莆田文化的重要一環(huán),也化為莆田人血脈里的文化基因,代代相承,詩禮傳家。
如今,科舉文化的印記依然有跡可循。“文獻名邦”的雄風應該如何重振?
“開莆來學”的傳承佳話
走訪莆田當地的文史專家和相關學者,談及莆田科舉文化,首先提到的都是“開莆來學”這四個字。
“莆田科舉鼎盛、人才薈萃的背后,離不開鄭氏三兄弟的‘開莆來學’。”莆田市圖書館副館長張翔說,南朝時,鄭露、鄭莊、鄭淑三兄弟遷徙到莆田,創(chuàng)辦“湖山書堂”,教讀子弟,傳授文化,開創(chuàng)了莆田文化教育之先河,使莆田重教興學氛圍日漸濃厚,為后來莆田“十室九書堂,龍門半天下”打下了基礎。
自從鄭氏“開莆來學”,“家貧子讀書”在莆田蔚然成風,好學苦讀的莆田學子,在歷代科舉中演繹各種科舉奇觀,誕生過2482個進士,21個文武狀元,17個宰輔,70多個尚書、侍郎。
“‘一門九刺史’,是指唐代莆田林氏先祖林披生有九子,他們均官居刺史,因此世稱‘九牧林家’。”林氏后裔、莆田荔城區(qū)文聯(lián)主席林春榮介紹說,在莆田科舉史上,林氏累代共有進士320多人,蔚為奇觀。故時人有“無林不開榜”之佳話。
宋代是莆田科舉文化鼎盛時期。其間,興化人物大批涌現,充溢史冊,如北宋名臣蔡襄,愛國宰相葉顒、陳俊卿,民族英雄陳文龍,大詩詞家劉克莊,理學家林光朝等。
宋熙寧九年(1076年),莆田人徐鐸與兄徐銳同榜進士,徐鐸為狀元及第,時有“龍虎榜頭孫繼祖,鳳凰池上弟連兄”之稱。同年,中國科舉史上第一位可考證的武狀元被莆田人薛奕摘得,莆田人徐鐸和薛奕同年文武狀元及第,宋神宗因而賜詩贊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宋紹興八年(1138年)莆田人黃公度狀元及第,同邑陳俊卿榜眼及第,當時有“枌榆未五里,魁亞占雙標”之贊。此科還出現“四異同科”佳話,即莆田人黃公度為榜魁(狀元);陳俊卿為亞魁(榜眼);林鄧73歲年最長,為榜尊;龔茂良18歲年最少,為榜幼。當時地處偏僻地帶的莆田,魁、亞聯(lián)登,“四異同科”,成為京城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
“明代莆仙有進士554人,其中超300人官居四品以上。”據林春榮介紹,莆田科舉文化的另一個鼎盛時期出現在明代,并且重臣高官迭出,曾出現“六部尚書占五部”的奇特現象。
莆田科舉文化之盛,歷代頗受贊譽:宋真宗敕書有“閩越之地,鄒魯之儒”之稱,宋度宗盛贊“莆,文獻之邦也”,王安石艷羨“興化多進士”,朱熹感嘆“莆田人物之盛”,乾隆評論興化“科甲冠八閩”……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莆田知縣徐執(zhí)策在今荔城區(qū)縣巷南北兩端分別建豎“海濱鄒魯”和“莆陽文獻”兩座木坊;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莆田知縣孫繼有將二坊改名為“文獻名邦”和“壺蘭雄邑”。“莆田‘文獻名邦’之美譽也因此得名。”張翔說。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