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吉山古民居 文明風11月9日訊(通訊員 吳彩云)余光中悠遠的《鄉愁》,深情傾訴對親人、故鄉和祖國的無限眷戀。從守護到傳承,永安市堅持把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等“文明古跡”保護發展工作,提高到保護“鄉愁”人文精神的“新高度”,多部門聯合推進,多舉措落地扎根,留存環境,留住“鄉”人生活的記憶;牽絆“鄉愁”產生的根系,守望傳承“鄉愁”思想和理念,留住民族精神。 一、保護古鎮文明 老永安人說“先有貢川、后有永安”。小小鎮子,源遠流長,古名貢堡,開埠于唐(公元741年),盛于明清,迄今櫛風沐雨走過了1276年的歷史行程。如果不是一些人為的“拆遷”,貢川老建筑很圓滿地自成一城,有青磚城墻臨江圈圍,一如古堡。現存古城墻、會清橋、筍幫公棧、李寶焌故居等4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陳氏大宗祠等5個“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貢川鎮2008年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古鎮文明以文化為豐厚底蘊,據有關資料,“南劍七賢”中貢川就占了“三賢”(陳瓘、陳淵、鄧肅),宋高宗賜準在今貢川水東建“大儒里”牌坊。歷史上曾出過16名進士,13名舉人,24名貢生。他們為貢川添彩,使古鎮有名,也足以讓世世代代的貢川人引以為豪。 貢川古文化為今天的文明奠定了“思想”和“物質”基礎。 在民間,百姓悠然自得,挖竹筍、打糍粑、編草席……日復一日,風雨相依,在一點一滴的日常生活細節中,不經意的展示傳統文明,執著守望自己的家園,傳承一方土地內在的“鄉愁”人文精神。 在政府,貢川鎮持續做好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摸底、建檔、定規劃、展宏圖,把文化文明保護工作,作為“工程”來抓。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全鎮“古文明家底”成竹在胸;每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位傳承人都有自己的“檔案資料”;遵守《貢川古鎮保護與發展規劃》,編制古鎮區控制性規劃,區別“歷史建筑”和“普通建筑物”制定對接措施,確保“接地氣、可操作”循序漸進落地實施。 先后投資籌資120多萬元修繕古城墻、會清橋、筍幫公棧、古井、正順廟、陳氏大宗祠、臨水宮;2017年投入60萬全面修復會清橋;完成貢堡、會清橋等具古鎮特色的7個文化品牌商標注冊工作。貢川草席2008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完成國家級地理性標識申報工作。注重保護好歷史文化風貌、古村落和古建筑,挖掘歷史資料,收集民間故事、傳統民謠,編成《大儒風范》、《筍幫公棧》、《陳氏大宗祠》、《雕梁畫棟的貢川》文化系列叢書;2017年集鳳村、洋峰村、延爽村被列入福建首批歷史文化名村。其“貢堡農民畫創作基地”,常年參與學習的群眾200人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