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變化昭示著我國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更加富足。然而,在我國農村的一些地區,一些鄉風習俗不但沒有與時俱進,反而與時代脫節,婚喪嫁娶中存在的鋪張浪費、形式繁瑣、封建迷信、低俗不堪等陳規陋習,已然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頑瘴痼疾,嚴重制約著美麗鄉村的建設發展。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是深化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效途徑,也是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重要抓手。
推進移風易俗工作,需要通過宣傳形成正確輿論導向。以新聞媒體、公益廣告、民間文藝等為載體,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推動移風易俗工作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家風家訓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緊密結合起來,推送主流聲音,大力宣傳移風易俗新風尚。要充分發揮輿論主陣地作用,在轉變群眾觀念上下功夫,倡導婚事新辦,樹立新型婚俗觀;倡導喪事簡辦,樹立新型喪葬觀;倡導隨禮不就餐,樹立新型人情觀;倡導文明和諧,樹立新型生活觀。提高宣傳教育實效,注重收集、發掘、整理黨員干部和群眾移風易俗的先進事跡和優秀典型,對他們的事跡進行大張旗鼓地宣傳,使移風易俗真正入腦、入耳、入心。
推進移風易俗工作,需要依靠制度優勢建立長效機制。開展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革除農村陋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循序漸進、久久為功,建立起長期有效的工作機制。修訂《村規民約》,把移風易俗工作寫入《村規民約》,在充分尊重傳統民俗的基礎上,探索建立“婚喪事簡辦承諾書”等制度,組織村(居)民簽訂,增強其道德約束力,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監督,把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神事不辦變成全體村民的共同遵循。由政府牽頭,組織各村(居)建立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自治組織,按照統一標準、流程和儀式,幫助群眾全程操辦婚喪嫁娶等事項,形成政府領導、群眾參與、社會協同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引導大眾自我管理、自覺踐行移風易俗。
推進移風易俗工作,需要通過發揮榜樣作用抓好黨內“關鍵少數”。俗話說:“組看組、戶看戶、群眾看干部。”黨員干部怎么做,能否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對于培育和引領淳樸的民風鄉風具有極其重要的標桿作用。要緊緊抓住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這個“關鍵少數”,加強對其在參與和辦理“紅白事”中的管理與監督,發揮其在文明節儉辦理婚喪嫁娶、推進移風易俗工作中的帶頭與示范作用。黨員干部和公職要高度重視自身的行為舉止,帶頭落實移風易俗,把“八項規定”變成自覺行動,通過涵養崇清尚儉、不慕虛榮的黨風政風來帶動社會風氣轉向。
移風易俗、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推進移風易俗,用新習俗代替舊習俗,就是要堅持辯證吸收,汲取傳統文化包括傳統風俗中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的部分,深入挖掘和闡發其崇尚文明、倡導節儉、弘揚科學的時代價值,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使其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涵江區委文明辦 孫義華)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