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舞大媽搶占籃球場、噪音擾民,老人公交上摔倒賴上讓座小朋友,扶老人反被訛詐……類似事件屢屢在網上曝光,“壞老人”成了社會上高度關注的人群。關于事情成因,有兩種說法,“壞人變老了”是一種,“老人變壞了”是另一種。(12月4日《中國青年報》)
看到這個新聞源,使我想起了“一葉障目”這個成語。生活當中,怎么能夠因為個案而給群體加上標簽?這不是我們應有的胸襟。首先申明,筆者還不老,生活中也沒有遇到新聞描述中的所謂 “壞老人”,但是,我相信,極少個別不道德的老人一定有,可是,不能因為有這些個案的存在,就隨意地給老人貼上壞的標簽。
隨著時代的變化,年輕人變老,也是一個客觀的事實。無論是“壞人變老了”,還是“老人變壞了”,這都不能涵蓋整個全部,在我們的生活中,好老人比比皆是。君只要翻開中國文明網,點開好人365欄目,里面的好老人也足以說明,“好老人”大都擁有一個大寫的人生。他們沒有因為年紀變大,而忽略積極向上,開拓進取,開放包容。他們始終把自己置身于上升的通道,在成與敗、樂與苦、安與危的考驗面前不畏懼、不退縮,在艱難困苦中磨練意志。他們無論在愛國守法,還是明禮誠信,敬業奉獻等方面,他們用自己的努力,為社會樹立了德高望重的好老人形象。
當然,我更愿意相信,一部分品行有點偏差的老人,能夠在這些好老人的帶動下,走出自己的狹隘和自私。是得,老人的偏差,假如單單用一個“壞”字就蓋棺定論了,而忘記了用社會文明的美好去感化他們,這是不是我們的失職?又是什么!何況,多看看今日社會那么多慈祥、和藹、可親的好老人——袁隆平、褚時健、柳傳志,等等,“越老越沒出息”就會減少嘆息,取而代之的是更多老驥伏櫪的夕陽紅!
誰都會老,祈愿每個人,老去的是時間的跨度,而非生命的厚重。每個老人,如何在平庸的生活中走出自我,也是老了之后該做的有益的事情,這樣才能真正感到生存的意義。年輕時有所作為,老了更能為社會增添正能量,這樣的老人,應該是新時代最美的老人風貌,尤其是在緊要關頭,在遇到問題產生沖突的時候,如果能表現自信、豁達與淡定;這樣的老人,才真正給社會和年輕人作出了榜樣,令人發自內心的敬佩!(福州市文明辦 王關林)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12-11馬尾移風易俗刮起文明新風:紅白喜事“瘦”下來 公益事業“壯”起來
- 2017-12-08用鄉土文化厚培文明鄉風
- 2017-12-08“強制讓座”讓文明變了味
- 2017-12-08順昌鄭坊鎮積極開展創文明縣城宣傳活動
- 2017-12-08大田縣戮力同心全力推進山區縣文明創建常態化
- 2017-12-08大田縣戮力同心全力推進山區縣文明創建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