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李女士的小女兒滿周歲了,從上周起,她就收到了來自朋友們的一份份禮物。李女士心底卻高興不起來:“雖是祝福滿滿,但收了別人的禮物,將來又要回送。而且很多禮盒包裝精美,價格不菲,其實對孩子不一定實用。”李女士開玩笑說:“我女兒收到的小背包,可以讓她周一至周五天天出門不重樣了。”(11月6日《廈門晚報》)
人情消費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繞不開的話題。婚喪嫁娶,包個紅包;逢年過節,請客送禮。很多人應該都有這樣的感受:人情消費,負擔不小。
都知其利弊也深受其害,可為何還都甩不掉脫不了呢?
原因很簡單,禮尚往來本是中國千百年來形成的禮儀傳統,適當的禮尚往來可以加深感情、促進交往。那么,為何曾經的“禮輕情意重”會演變成如今“拿不出手”的尷尬局面呢?究其根源不過是人們的面子觀作祟罷了。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認為隨禮少了,難以體現“情深義重”,甚至被人說小氣,因而,礙于面子,紅包是越包越厚,可情義卻未見濃郁,有的不過是人前風光,人后凄涼的苦笑模樣。
就像李女士女兒滿周歲,收到了朋友滿滿祝福,但李女士卻無法開心起來,因為收了別人的禮物,將來又要回送,更何況很多禮盒包裝精美,價格不菲,其實對孩子不一定實用。而且收到的小背包,可以讓她女兒周一至周五天天出門不重樣。這種甜蜜祝福自然也就成為李女士的甜蜜負擔。
從李女士的案例中不難看出,在現代社會所謂的重情、重禮、重利、重回報的人情交際中,支撐交際思維的不是規則,而是人情;決定交際成敗的不是法理,而是資源;影響交際倫理的不是契約,而是關系;制約交際效果的不是價值,而是使用價值。
在這種人情來往中,便不可避免地產生社會資源被浪費、人際關系被扭曲等等問題,甚至使得人情與利益在找尋結合點的過程中,熱衷于追逐和購買權力,滋生權力尋租和腐敗現象。
當然國家層面自有公權力約束,有紅線、底線意識,更有中央出臺的“八項規定”和“六項禁令”。單就百姓個體來說,人情消費也要有“綠色”概念,要明白沒有個體的努力與踐行,交際模式難以轉型,低碳交際無異于紙上談兵。
因此,提倡“低碳交往”需先破除面子觀,每一個人在社會交際中應培養自己的公民道德,遵守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則和制度,自覺抵制不良的社會風氣和交際習慣,樹立理性的人情消費觀,切勿盲目跟風攀比,量力而行。低碳交際從自己做起,從現在起步,使之成為習慣與養成,而不是讓人情、面子所累。(安溪縣委文明辦 謝曉剛)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12-11馬尾移風易俗刮起文明新風:紅白喜事“瘦”下來 公益事業“壯”起來
- 2017-12-08用鄉土文化厚培文明鄉風
- 2017-12-08“強制讓座”讓文明變了味
- 2017-12-08順昌鄭坊鎮積極開展創文明縣城宣傳活動
- 2017-12-08大田縣戮力同心全力推進山區縣文明創建常態化
- 2017-12-08大田縣戮力同心全力推進山區縣文明創建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