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湖北宜昌沿江大道大公橋公汽站附近的斑馬線上發生了這么暖心的一幕:當大多數人已經通過斑馬線時,一名黑衣男子才踏上斑馬線,而且他似乎腿腳不便,一步一步挪著前行。面對這樣的場景,男子所通過車道及對面車道上的四五十輛車紛紛停車等待。約24米寬的馬路,這名男子用了45秒才走完。這期間,畫面就像靜止了一般,斑馬線兩邊的車輛就像一道“屏障”守護著他安全通過。(湖北新聞)
斑馬線禮讓行人,是新交規中明確的規定,也是文明城市基本的要求。在上述新聞中,雙向車道的司機用默默停車的方式詮釋了斑馬線的文明之美。這份文明之美,不僅美在對新交規中禮讓行人規定的自覺遵守,也美在對弱勢群體的自覺愛護。真正的文明不過如此,雖起源于外在的約束,但終究回歸自內心的自覺。為司機們的文明之舉感動,更要向司機們的文明之行學習。
斑馬線又稱生命線、文明線。禮讓斑馬線不僅是對生命的最高尊重,也是對城市文明的最好詮釋。根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0月底,全國機動車總量達3.06億輛,其中汽車2.12億輛。此外還有大量的電動自行車、電動三輪車、共享單車。車多人多,道路有限,安全事故頻發,如何讓交通生態變得安全有序?禮讓斑馬線,讓文明成為思想共識、行動自覺,是回答這一問題的最好答案。上述新聞中停車禮讓的司機做到了這點,也期待更多的交通參與者做到這一點。
文明是交通更高的標準,禮讓是交通文化的核心。在汽車普及的當下,在車水馬龍面前,行人往往是道路交通中的“弱勢群體”。這就需要作為交通參與者的司機朋友,面對新交規多一份敬畏,面對行人多一份禮讓,把尊重生命、關愛他人、傳播文明作為交通準則和內心共識,經過斑馬線時減速慢行,遇到行人停車讓行,不為一時的自我便捷而爭搶,不為一處的順利通行而蠻過。只有這樣,必須遵守的硬規定才能轉化為有溫度的軟指標,進而成為廣大交通參與者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成為一座城市最美麗的文明風景。
小禮讓見證大文明。一時一處的禮讓行為雖無法反映一座城市的文明全貌,但卻能見證城市文明的進步。文明建設永遠在路上,市民對城市文明的期待要求越來越高,禮讓行人的司機為城市留下了溫暖和感動,也給廣大交通參與者樹立標桿和榜樣。期待在暖心過后,廣大交通參與者能將感動變成感悟,讓文明成為共識,能將學習變成行動,讓文明成為自覺。如此,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才能在文明進步中得以不斷增強。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