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勞動報》報道,“共享單車”掀起全民單車熱,引發無數討論和關注。被“共享單車”帶火的“共享”概念,也讓“共享圖書館”再次成為大眾的熱議話題。(12月11日 東方網)
前段時間,從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刮起的“共享經濟”風潮,似乎已經吹進了圖書行業,一批共享書店、共享圖書機相繼出現。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新的借閱模式,能引起讀者關注進而提升其閱讀興趣;也有人認為,“共享圖書”只是一個偽概念,作為經營主體的書店難以保證盈利。的確,“共享”圖書的商業模式存在不少弊端,尚需時間解決。但其引入的創新服務模式、提升綜合服務能力、讓圖書資源流動的理念頗具價值,在圖書資源極大豐富、沒有市場盈利壓力的公共圖書館領域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今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的通過,為促進圖書館事業進一步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撐。《公共圖書館法》規定了公共圖書館的地位和發展方針,加強了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建設,著力于提升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質量,明確了公共圖書館應將推動、引導、服務全民閱讀作為重要任務。
在此背景之下,“共享圖書館”的出現無疑是與《公共圖書館法》精神高度契合的一種有益探索。它滿足了市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公共文化資源能夠惠及更多基層職工群眾:無人值守的24小時圖書館,打造了不受時間限制,輕松享受書香的閱讀空間;自由取閱的愛心圖書漂流亭,讓整個社區都活躍起來,實現了圖書在社會大眾之間的自然流動;深入社區商圈的電子圖書閱讀機,將移動閱讀生態復制到了更多公共空間;通借通還的一卡通體系更讓市民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高品質的閱讀服務。
事實上,“共享圖書館”就是將極富時代特征的“共享精神”納入到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當中,通過創新服務職能、集中調配資源管理等方式,拓展圖書館的文化輻射功能,覆蓋更為廣闊的人群,將公共文化服務推送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將遍布全市的公共圖書館、共享圖書館以及職工書屋、百姓書社等公共文化服務的網點打造成一個個城市文化的綠洲。
“共享經濟”作為時下十分火熱的概念和形式,除去商業上的話題考量,實則也反映了當代社會的發展趨勢,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精神內涵也十分契合。如果能夠從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將“共享經濟”更多地納入到城鄉文化發展的長期規劃當中,或許能為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提供助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