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教育廳等11部門下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明確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并要求建設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研學旅行基地。這也意味著,研學旅行不僅將進入規范化的管理,同時也“有章可循”。(12月11日 《天府早報》)
根據《意見》內容來解讀,所謂研學旅行,即是通過組織學生開展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進行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毫無疑問,在中小學校推廣研學旅行,一方面,對于學生開拓思想視野、增加課外知識、提升綜合素質不無好處。另一方面,這種寓教于樂的校外教育活動,讓書本知識與生活經驗深度融合,學生真正能夠在玩中學、學中玩。
研學旅行要牢牢把握內容要求。《意見》出臺后,我們首先應理清思路,分類、分步實施,而不能盲目行動、急于求成,否則教學效果非但不佳,可能還會適得其反。實際上,《意見》對研學旅行的內容設置已有明確規定。比如,不同年級段的研學內容主題均不一樣,小學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以省情國情為主。從認知層面分析,這無疑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符合學生的思想成長規律。所以說,作為教育部門或各級學校,要嚴格按照《意見》標準,結合地方實際科學設置研學旅行教育計劃,確保順利實施。
研學旅行不能有名無實。我們當警惕一種現象,有些學校為了完成考核任務,從表面看,研學旅行教育計劃設置很到位,卻只停留在紙面,疏于實踐。究其原因,一來害怕耽誤應試科目的學習時間,要么把研學旅行調整到休息日,要么點到為止,要么干脆懶于行動;再者,擔心組織校外集體活動存在安全隱患,為了規避責任風險,抱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從而讓研學旅行形同虛設。需知,《意見》的出臺是建立在充分了解民情民意、深入社會調研基礎之上的,應該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一定要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所以說,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教育部門或學校還要進一步細化方案,增添措施,確保研學旅行活動既安全又高效。
研學旅行切忌走形變味。研學旅行作為集體校外活動,肯定會面臨吃住、交通、門票等費用問題,這也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有人認為,研學旅行既被列為教育課程,所涉及的費用該由學校承擔。但筆者認為,研學旅行雖然歸為校內課程了,但畢竟是一次校外學習活動,學生才是最大的受益者,那么,本著自愿原則,家長在這方面進行適當的教育投資是理所當然的。況且,《意見》明確指出,將會引導相關部門對研學旅行活動所有消費項目提供系列優惠政策,甚至還有貧困減免。只不過,作為活動的組織者,當然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收取費用,千萬不能以盈利為目的借機向學生攤派,而讓研學旅行走了形、變了味。
可以肯定,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是素質教育提升工程的創新之舉,具有較強的社會實踐意義。我們應當深入思考,如何把研學旅行這門課程上好、上活、上出效果。這就對這項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實踐者提出了更高目標要求。一句話,研學旅行別“看上去很美”,要讓學生研有所得、學有所獲,最終才能促成社會滿意、家長放心。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