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秀類綜藝進入中國十幾年了,一直被視為孩子和年輕人的游戲??纯匆彩牵瑥淖畛醯摹冻壟暋返降诙€巔峰《中國好聲音》,選手變了,形式變了,但內核卻沒有變,都是由對明星夢的追求這個內在動力來推動參與度和收視率,喧嘩過后往往是一地雞毛。剛剛在央視登場的探索類文博節目《國家寶藏》,可以說是一種“另類選秀”節目,只不過它打破了觀眾的年齡界限,以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來拉動收視,第一期節目就獲得壓倒性勝利,成為少見的高含金量“網紅”。(12月8日 《北京日報》)
綜藝節目在娛樂性、互動性方面優勢明顯,其輕松活潑的形式和豐富多彩的內容是人們茶余飯后娛樂消遣、打發時間、調節生活、排解情緒的首選。但是隨著以炒作為手段、以明星為招牌的綜藝節目走紅后,我們越發感覺到綜藝節目雖然娛樂性越來越強,但其文化屬性卻在不斷弱化,造成綜藝節目文化的“貧血”和“缺鈣”。
只是在極度娛樂的感官刺激下,縱然綜藝節目割裂與文化之間的有機聯系,但仍然大受歡迎,甚至成為爆款。于是,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同質化的綜藝節目。他們通過直接移植國外成熟的綜藝節目骨架,使用流量明星作為標配,利用話題炒作不斷刺激人們敏感的神經,達到被討論、被關注的目的。有一些綜藝節目為了走紅,更是毫無下限,例如,某“吐槽”類節目,將嘉賓之間面對面的語言攻擊作為賣點;某真人秀類節目,將對明星的整蠱與偷拍當成亮點,已然突破了審美的底線,走向了審丑的另一個極端。
娛樂固然重要,但文化才是不可或缺的,不管是什么理由都不能成為泛娛樂化消解媒體文化擔當的理由。好在,很多綜藝節目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在努力實現一些突破。特別是以《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國家寶藏》等為代表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從我國傳統文化、歷史遺產中汲取養分,擯棄了人們習以為常的港臺綜藝模式的“嘻嘻哈哈”、歐美選秀綜藝模式的“條條框框”,以及韓國綜藝模式的“大喊大叫”,通過最接地氣的情感結構、價值觀念和文化認同實現了與觀眾的情感共鳴。這些文化類綜藝節目巧妙地借助綜藝之外衣,注入文化之內核,達到了娛樂與文化相互疊加、深度融合、相得益彰的效果,為傳統文化找到了時代表達的新方式,更為綜藝節目豐富了文化內涵,增強了核心競爭力,實現提檔升級。
如今,越來越多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走紅為綜藝節目轉型發展打了一針強心劑。我們特別愿意看到有更多的綜藝節目能夠自覺扛起文化擔當,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尋找創作靈感和精神滋養,通過“綜藝文化”的形式,讓觀眾切實感受到彌漫于熒屏的濃厚文化氣息,幫助公眾了解傳統文化、熱愛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實現文化傳播的“全民參與”和“全民普及”。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