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某直播平臺疑似有未成年人不雅直播。隨后,該直播平臺承認平臺確有失誤,并將全面禁止未成年人直播。記者調查發現,總體來看,一些知名直播平臺有相對比較嚴格的認證審核程序,未滿18周歲的申請者無法進行直播。不過,仍有不少直播平臺的認證門檻較低,沒有對年齡進行特別限制,直播間里也不乏低俗內容。(12月12日 《法制日報》)
毋庸諱言,盡管有關方面一直在強化整治,但當下網絡直播仍魚龍混雜,打法律與道德擦邊球的現象時有發生。在這種情況下,未成年人也闖入了網絡直播,顯然不合適。而某直播平臺出現的疑似有未成年人不雅直播,更讓人擔憂。現在,該直播平臺認錯,并將全面禁止未成年人直播,有了好的兆頭,但仍需觀察實際效果。在我看來,禁止未成年人直播刻不容緩,必須全面徹底清查,多方發力。
警惕直播誘惑害了孩子。網絡直播是一種傳播方式,本身并無什么問題。而出現問題往往是有人利用了網絡直播平臺,打法律與道德擦邊球,在直播內容上偏向了功利,甚至為了吸金不擇手段,突破了法律與道德底線,這樣的直播環境顯然是不健康的,尤其對自我控制力差的未成年人來說,無疑存在很大風險。據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11歲至16歲的網絡主播、觀眾分別占到總數的12%、10%,盡管占比并不算大,但可怕的是有不少未成年人表示,要輟學去當游戲主播。有這樣想法的孩子可能只看到了網絡主播光鮮亮麗的一面——玩直播可圈粉無數,靠粉絲打賞牟利賺錢。利益誘惑之下,很容易失去理性,某直播平臺小學生直播露體便是例證。因此,對未成年直播當持謹慎態度,在沒有充分有效約束之前,還是要強化限制措施。
最大的危害容易扭曲人生觀。關于未成年人直播問題,也有人認為,未成年直播多數是假期,輟學者玩直播是極少數,另外,未成年也可以做到經濟獨立。如果說,未成年人在假期嘗試一下直播,也未嘗不可,畢竟這也是接觸社會的一種方式,但前提是保證健康有益而非直奔賺錢。至于經濟獨立問題同樣需要正確引導,在直播誘惑之下,靠未成年人自控很難做到。如前所述,當下網絡直播仍魚龍混雜,那些有違國家法律與社會道德的直播行為,一旦發生在未成年人身上,其負面作用和危害更大,甚至滋生錯位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未成年人走上人生的歧途。這種擔憂絕非危言聳聽,必須引起全社會的足夠重視。
多方發力禁止未成年人直播。直播平臺要負起責任。網絡直播平臺如何管理,直播關系到直播的導向。直播平臺要經營就免不了講利益,但不能丟掉社會效益而為一己私利不惜鋌而走險,不加限制地允許未成年人進入直播平臺,甚至直播露體引誘觀眾。要加強自律,遵紀守法,隨時整改。相關部門管理要進一步加強。2016年,多家從事網絡表演的主要企業負責人曾共同發布《北京網絡直播行業自律公約》,承諾所有主播必須實名認證,不為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提供主播注冊通道。文化部也曾印發《網絡表演經營活動管理辦法》,規定網絡主播要進行身份證實名注冊。有了規定就要嚴格執行,有了承諾就要認真踐諾,不能滿足于一般號召和提示,要重在落實求實效。當然,未成年人的父母、家人和學校,應該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幫助他們理性客觀地認識網絡直播。
關心未成年健康成長是全社會的責任。全社會都要主動關注孩子,尤其是注意發現苗頭和傾向性問題,及時跟進整改,不要等釀成危害才醒悟。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